
被丢棄的鞋子。喻輕微之物。靸,鞋的一種。 唐 皮日休 《二遊詩》之二:“歘爾解其綬,遺之如棄靸。”參見“ 棄若敝屣 ”。
“棄靸”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解釋:
基本釋義
指“被丢棄的鞋子”,比喻微不足道的事物。其中“靸”(sǎ)特指一種無後跟的鞋(類似拖鞋),常被隨意穿脫,因此“棄靸”帶有輕視丢棄的意味。
出處與用法
該詞出自唐代詩人皮日休的《二遊詩》之二:“歘爾解其綬,遺之如棄靸。”此處以“棄靸”形容舍棄官印绶帶如同丢棄破鞋,凸顯輕蔑态度。
字義分解
同義詞對比
與成語“棄若敝屣”(出自《孟子·盡心上》)含義相近,均以丢棄破鞋比喻輕視某物。但“棄靸”更側重“隨意舍棄”,而“敝屣”強調“毫無價值”。
注意:由于相關網頁權威性較低,建議結合《漢語大詞典》或《全唐詩》等古籍進一步查證。
「棄靸」是一個古代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舍棄、放棄、抛棄的意思。
「棄靸」的部首拆分為「弓」和「革」,其中「弓」為首部,表示弓弦,「革」為尾部,表示皮革。該字總共由19個筆畫構成,其中「弓」部為5畫,「革」部為14畫。
「棄靸」一詞來源于《說文解字》中的“棄載履也”釋義,意即舍棄或丢棄鞋履。後演變為舍棄、放棄的意思。
「棄靸」在繁體中的寫法為「棄鞄」。
在古時候,「棄靸」的寫法還有多種變體。例如:「棄鞄」、「丌靸」、「棄褱」等。這些變體在曆史發展的過程中逐漸被統一到如今的「棄靸」形式。
1. 他毅然棄靸,選擇了另一條路。
2. 她棄靸離去,留下了一個空蕩蕩的房間。
1. 棄學:指中途放棄學業,不再繼續學習。
2. 棄權:指放棄、拒絕進行投票或參與決策的權利。
3. 棄置:指舍棄、抛棄某物,不再使用或不予理會。
放下、舍去、抛棄、丢棄
保留、堅持、保存、持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