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閉;封口。《漢書·外戚傳上·孝宣許皇後》:“ 上官桀 謀反時, 廣漢 部索,其殿中廬有索長數尺可以縛人者數千枚,滿一篋緘封。”《舊唐書·牛仙客傳》:“ 仙客 既居相位,獨善其身,唯諾而已。所有錫賚,皆緘封不啟。”《警世通言·鈍秀才一朝交泰》:“﹝ 黃六媖 ﹞乃将白金百兩,新衣數套,親筆作書,緘封停當,差老家人 王安 賚去,迎接丈夫。”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異一·追寫真》:“生乃開戶,引視之,燈燭熒然,丹青縱橫,筆落地上,而紙仍緘封未啟。”
(2).指書信。 唐 李紳 《逾嶺峤止荒陬抵高要》詩:“魚腸雁足望緘封,地遠三江嶺萬重。” 宋 蘇轼 《謝孫舍人啟》:“不遺衰朽,過辱緘封,永敦為好之懷,深負難酬之作。”
“緘封”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詳細解釋:
“緘封”原指古代對重要文書的密封處理方式,即用絲綢、皮革包裹後以蠟封口,确保内容不外洩。由此引申為封閉、保密,強調對事物或信息的嚴格保護,防止他人知曉或幹預。
封閉/封口
多用于描述物品或場所的密封狀态。例如:
代指書信
古代詩文常以“緘封”借代書信,如:
如今,“緘封”多用于正式場景,如信件封口标注“某某緘”,或形容對秘密的保守态度(例:“緘封往事”)。其核心仍圍繞封閉性與保密性展開。
緘封是一個漢字詞語,拆分為缶(fǒu)和封(fēng)兩個部首。
缶字是一個獨體字,表示陶罐或瓦罐。封字是一個虛字,表示封閉、封存或封鎖。
緘封的總筆畫數為10畫,其中缶部為4畫,封部為6畫。
緘封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封建社會,意為将物品或文件封存起來。
在繁體字中,緘封寫作「緘封」。
在古時候,緘封這個詞的字形略有不同。缶字的上部分多有一個「言」字旁,表示封藏的内容是文件或文字。封字的下部分多有一個「寸」字旁,表示對物品進行封存。
1. 他将信件緘封起來,交給了信使。
2. 這本書是緘封狀态,未經過查看。
3. 曆史文件經過緘封,存放數百年後才被公開。
1. 緘默:默默無聲,不說話。
2. 緘史:封存曆史書籍或文件。
3. 封緘:封存并加以封條。
4. 緘口:不開口,保持沉默。
近義詞:封存、密封
反義詞:公開、解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