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豺殺獸而陳之若祭。《逸周書·時訓》:“霜降之日,豺乃祭獸。” 朱右曾 校釋:“豺似狗,高前廣後,黃色群行,其牙如錐,殺獸而陳之若祭。”《禮記·月令》:“﹝季秋之月﹞,豺乃祭獸戮禽。” 清 俞正燮 《癸巳類稿·非無鬼》:“獺亦祭魚,豺亦祭獸。”
“祭獸”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與文化背景密切相關,具體解釋如下:
“祭獸”指豺在特定時節捕殺野獸并陳列的行為,形似祭祀儀式。這一現象最早記載于《逸周書·時訓》:“霜降之日,豺乃祭獸”,。古人在觀察自然時,将豺類動物的捕獵行為與節氣變化聯繫起來,認為這是霜降來臨的物候标志。
該詞常與“獺祭魚”(水獺捕魚陳列)并提,合稱“豺祭獸,獺祭魚”,共同構成古代物候觀察體系。現代生物學認為,此類行為可能與動物儲存食物或标記領地有關,但古人賦予其儀式化解讀。
如需進一步了解相關節氣文化,可查閱《月令七十二候》等古籍。
祭獸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包含了“祭”和“獸”兩個部分。
在《康熙字典》中,可以将“祭”拆分為“礻”和“示”兩個部首,其中“礻”為168號部首,表示祭祀;“示”為113號部首,表示表現、示威。它的總筆畫數為9。
“獸”是由“虍”和“乍”組成,其中“虍”為虎字旁,為141號部首,表示與虎有關;“乍”為乍字旁,為4號部首,表示剛剛。它的總筆畫數為16。
根據曆史記載,《左傳》、《史記》等文獻中都有關于祭獸的記載。祭獸是古代祭祀活動中的一種方式,人們通過祭祀獸類來表達對神靈或祖先的崇敬和敬意。
在繁體字中,“祭”通常被寫作“祭”,而“獸”則被寫作“獸”。
在古時候,漢字的形狀略有不同。以“祭”為例,古時候的寫法是“禸”,筆畫數為8。而“獸”的古代寫法為“獸”,筆畫數為17。
1. 他們舉行隆重的祭獸儀式,以示對神明的敬意。
2. 古代人們常常通過祭獸來祈求豐收和平安。
祭祀、祭祖、獸醫、獸皮、獸籠
祭拜、祭奠、祭獻
造獸、殺獸、獵獸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