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辱罵和譏諷。 郭沫若 《董老行》:“當年 孔 孟 不謂然,今日盟邦常詬誚。”
“诟诮”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進行解釋:
“诟诮”指用尖銳、刻薄的言辭批評、諷刺或嘲笑他人,通常帶有貶低或侮辱的意圖。它結合了“诟”(批評、指責)和“诮”(譏諷、嘲笑)兩個字的含義,強調言語攻擊的惡意性。
多用于文學、戲劇或正式語境中,例如批評他人言行不當,或表達對某種現象的不滿。現代也可用于描述網絡暴力、惡意評論等行為。
郭沫若在《董老行》中寫道:“當年孔孟不謂然,今日盟邦常诟诮。”此處通過對比,諷刺某些行為遭到國内外批評。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語境中的用法,可參考權威詞典或文學作品。
诟诮(gòu zé)指對他人的言行進行批評和嘲笑,以表達不滿或諷刺的一種方式。
诟字的拆分部首是讠,總共有五個筆畫。
诮字的拆分部首是讠,總共有七個筆畫。
這兩個字都來源于古代的漢字,具有悠久的曆史。
在繁體字中,诟字為詬,而诮字為誚。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诟字和诮字的形态略有不同,但基本上仍保持了現代寫法的特點。
1. 他經常诟诮别人的努力,這讓人很不開心。
2. 他在背後诮笑我,并且傳播了許多虛假的信息。
- 诟病(gòu bìng):批評并抱怨他人的錯誤或缺點。
- 诟谇(gòu suì):用惡劣、污言穢語攻擊他人。
- 諷刺:以嘲笑、挖苦等方式表達對他人的不滿或批評。
- 批評:對他人的行為或言論進行審視和評價。
- 贊揚:對他人的行為或言論表示認可和好評。
- 稱贊:對他人的優點或成就表示贊許。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