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遊戲;遊賞。頑,通“ 玩 ”。《西遊記》第一回:“看勾多時,不敢敲門。且去跳上松枝梢頭,摘松子喫了頑耍。” 清 鄭燮 《濰縣署中與舍弟墨第二書》:“然愛之必以其道,雖嬉戲頑耍,務令忠厚悱惻,毋為刻急也。”《儒林外史》第五五回:“這庵裡曲曲折折,也有許多亭榭,那些遊人都進來頑耍。”
(2).猶玩狎。頑,通“ 玩 ”。《白雪遺音·馬頭調·金石良言》:“秦樓妓女有甚麼心甜?想是枉然。每日去頑耍,敗露了精神有誰憐?”《儒林外史》第四七回:“備了極齊整的席,一箇人摟着一箇戲子,也那裡頑耍。”
“頑耍”是漢語詞彙,讀音為wán shuǎ,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分點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指“遊戲、遊賞”或“嬉戲”。其中“頑”通“玩”,屬于通假字用法,常見于明清時期的文學作品。例如《西遊記》第一回描寫猴子“跳上松枝梢頭,摘松子喫了頑耍”,即用此意。
古籍用例
清代鄭燮在《濰縣署中與舍弟墨第二書》中提到“嬉戲頑耍,務令忠厚悱惻”,強調教育孩童時嬉戲需有度;《儒林外史》第五五回亦載“遊人進庵頑耍”,均體現其“遊賞”的語境。
第二層含義
引申為“玩狎”,即帶有輕薄意味的嬉戲,如《白雪遺音·馬頭調·金石良言》中“每日去頑耍,敗露了精神”的表述。
現代造句示例
使用注意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多出現在文學或仿古語境。其近義詞包括“嬉戲”“遊玩”,反義詞則為“嚴肅”“勤勉”。使用時需注意語境,避免與貶義的“玩狎”混淆。
以上解析綜合了古籍文獻、近現代用例及語義演變,具體可參考《漢典》《儒林外史》等來源。
頑耍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調皮搗蛋,喜歡開玩笑或使小聰明。
頑耍的部首是頁,總計13個筆畫。
頑耍起源于古代漢語,由于人們對于調皮搗蛋行為的形容而産生。
頑耍的繁體字為頑耍。
在古時候,頑耍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基本上仍然保持了"頁"和"耍"兩個字的結構。
1. 他經常頑耍着同學們,使得課堂氣氛活躍起來。
2. 老師對他很生氣,因為他總是頑耍不務正業。
3. 小明總是喜歡頑耍,他的聰明才智讓人印象深刻。
1. 頑皮:形容一個人行為調皮搗蛋。
2. 頑固:形容一個人思想觀念堅定不變、不易動搖。
3. 耍賴:指人故意撒謊、推卸責任,以逃避承擔。
1. 淘氣:形容孩子或人調皮、頑皮。
2. 調皮:形容孩子或人喜歡開玩笑、搗蛋。
成熟:指人或行為經過長時間的發展、鍛煉而趨于穩定和成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