貫繩的意思、貫繩的詳細解釋
貫繩的解釋
穿錢繩。 元 虞集 《河圖仙壇之碑》:“直如貫繩,上升梁間。” 清 周煌 《琉球國志略·賦役》:“或三十為一貫,或五十,或一百以至一千,皆自成貫,以草繩穿定,繩頭緊劄,以紙封固,用黑硃小印鈐記之,或貫繩散斷,印文擦損,則不堪用。”
詞語分解
- 貫的解釋 貫 (貫) à 古代穿錢的繩索(把方孔錢穿在繩子上,每一千個為一貫):“貫朽而不可校”。腰纏萬貫。 穿,通,連:貫穿。貫串。貫通(a.連接,溝通;b.對學術等全部透徹地了解)。連貫。貫注。貫徹。貫珠(
- 繩的解釋 繩 (繩) é 用兩股以上的棉麻纖維或棕草等擰成的條狀物:繩子。繩索。纜繩。繩梯。繩操。繩伎(.雜技中的走繩;.舊時指走繩的女藝人)。繩鋸木斷(喻力量雖小,隻要堅持不懈,就能做出看來很難辦到的事情)。
網絡擴展解釋
“貫繩”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兩種解釋:
1.字面含義(常見用法)
- 拼音:guàn shéng
- 釋義:指古代穿銅錢的繩索。例如,将方孔錢串連成貫的繩子,通常以一定數量(如一千文)為一貫。
- 文獻示例:
- 元代虞集《河圖仙壇之碑》中描述“直如貫繩,上升梁間”。
- 清代周煌提到琉球國貨币用草繩穿錢,并封存标記的用法。
2.引申含義(較少見)
- 部分資料(如)将其解釋為成語,比喻在家庭或社會關系中起紐帶作用。但此用法缺乏權威文獻佐證,可能為現代引申或誤傳。
補充說明
- 權威性差異:字面含義(穿錢繩)在曆史文獻中有明确記載,而引申的成語用法可信度較低。
- 相關詞彙:與“貫繩”相關的成語如“腰纏萬貫”“魚貫而入”等,均與“貫”的“串聯”本義相關。
建議結合具體語境判斷詞義,優先參考曆史文獻中的字面解釋。
網絡擴展解釋二
貫繩的意思
《貫繩》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将繩索穿過一個個洞眼,形容善于安排次序,獨具慧眼。
拆分部首和筆畫
《貫繩》這個詞的部首是繩,它由兩個筆畫組成。
來源
《貫繩》的來源可以追溯到《晉書·班彪傳》,是出自《論語·鄉黨》:“貫繩括目,對曰:‘吾聞之:君子周旋乎義,小人突至乎利。’”意思是善于深思熟慮,明辨是非。
繁體
《貫繩》的繁體字是「貫繩」。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貫繩」這個詞的寫法略有不同,是「貫繩」。
例句
他真是貫繩之才,總能把團隊帶到正确的方向。
組詞
貫穿、繩索、連貫、系繩。
近義詞
眼光如炬、英明果斷。
反義詞
盲目、膽大妄為。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