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國家政務的權柄。均,同“ 鈞 ”,制陶器模子下面的圓盤,引申為權柄。《詩·小雅·節南山》:“ 尹氏 大師,維 周 之氐,秉國之均,四方是維,天子是毗,俾民不迷。” 毛 傳:“均,平。” 陳奂 傳疏:“均,《漢書·律曆志》引《詩》作‘鈞’。均、鈞同。”《北史·隋紀下·炀帝》:“強臣豪族,鹹執國均,朋黨比周,以之成俗。” 唐 任希古 《和左仆射燕公春日端居述懷》:“禮闈通政本,文昌總國均。”
(2).國家重臣。 南朝 梁 任昉 《出郡傳舍哭範仆射》詩:“已矣餘何歎,輟春哀國均。”
“國均”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彙,具體解釋需結合語境:
國家政務權柄
源自《詩經·小雅·節南山》:“秉國之均,四方是維”,其中“均”通“鈞”,原指制陶器模子的圓盤,引申為權柄。此處“國均”指掌控國家政務的核心權力,強調對國家治理的主導作用。
國家重臣
古代常以“國均”代指位高權重的官員,如《漢典》解釋其為“國家重臣”,體現對重要政治人物的尊稱。
作為現代漢語成語,“國均”被解釋為國家的平均水平或整體平衡狀态,例如:
古典含義多用于文獻解讀,現代引申義則常見于社科領域。需注意部分資料将《論語·子罕》作為出處(如),但傳統考據仍以《詩經》為源,可能存在釋義演變。
國均,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拆分部首分别為“國”和“均”,共有11畫。
“國均”的出處可以追溯到《左傳·哀公十二年》。“國均”指的是國家平分財産或是統一土地稅等政策。在古代,國家往往會對土地進行重新分配,使得富貴貧窮間的差距不至于過大。
根據《康熙字典》的古體字表,古時候漢字寫作“國均”,其中“國”的字形較簡化,為“艹”和“玉”的結合,象征國土。“均”的字形由“土”和“勻”組成,表示土地平均分配。
在繁體字中,“國均”仍然保持原樣,“國”和“均”的形狀和簡體字一緻。
以下是一些關于“國均”的例句:
1. 按照現行國均政策,土地稅将平等地從每家每戶上一同征收。
2. 為了實現經濟公平,政府采取了國均土地分配的政策。
在組詞方面,可以使用“國均”來構建一些相關詞彙。例如:國均制度、國均政策、國均分配等。
在近義詞和反義詞方面,與“國均”相關的詞彙并不多見。然而,根據具體語境,可以使用一些詞彙來表達相似或相反的含義。例如:平均分配(近義詞),不均等(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