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孔子的意思、孔子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孔子的解釋

[Confucius] (公元前551—前479) 中國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創始人。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幼年生活貧困。學無常師,相傳曾問禮于老子。50歲時任魯國司寇,攝行相事。後同學生周遊列國,終不見用。晚年緻力教育事業,傳弟子有3000人,著名者72人。政治上主張“正名”,認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應名實相副,以鞏固等級名分和社會秩序。提倡德治教化,反對苛政。倫6*理思想上宣傳“仁”。“仁”是符合等級制度的言行規範,又是維護家長制的精神支柱,是品德素養恭、寬、信、敏、惠的總稱。教育思想上注重“學”與“思”的結合,提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和“溫故知新”。重視因材施教。現存《論語》集錄孔子言行

詳細解釋

春秋 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創始者。名 丘 ,字 仲尼 。 魯國 人。《論語》一書,記有他的談話及與門人的問答。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孔子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從漢語詞典釋義角度,其核心含義包含以下三層:


一、本義解析

孔子作為專有名詞,由“孔”(本義為“通達”)與“子”(古代對德高望重者的尊稱)構成,字面意為“通達智慧的尊者”。在《漢語大詞典》中釋義為:“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立者。”其思想核心“仁”(愛人)、“禮”(社會規範)構成中華倫理體系的基石。


二、引申義與文化符號

  1. 教育象征:因開創私學、倡導“有教無類”,被尊為“萬世師表”。教育部《中華傳統文化百部經典》明确記載其“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的教育實踐。
  2. 思想代表:儒家典籍《論語》由其弟子編纂,收錄其言行,成為漢語中“箴言”“格言”的代名詞,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表述已融入日常用語。

三、曆史影響與權威評價


權威引用來源

  1.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版)
  2. 教育部《中華傳統文化百部經典·論語》
  3. 中華書局《論語譯注》(楊伯峻校注本)
  4.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名人錄》
  5.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中國哲學通史·先秦卷》

網絡擴展解釋

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核心解釋

  1. 基本身份
    作為儒家學派奠基人,被尊為「至聖先師」。其學說以「仁」為核心,主張「克己複禮」「為政以德」,強調道德倫理與社會秩序的和諧統一。

  2. 教育貢獻

    • 首創「有教無類」的平民教育理念,打破貴族壟斷教育的傳統。
    • 相傳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人,推行因材施教。
  3. 政治思想
    提出「正名」主張,認為君臣父子應各守本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并通過德治教化實現社會穩定。

  4. 文化遺産
    晚年修訂《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其言行由弟子輯錄為《論語》。思想體系深刻影響了東亞文化圈兩千餘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補充說明

孔子的「仁」包含恭、寬、信、敏、惠等道德準則,既是個體修養的目标,也是社會治理的理想狀态。他周遊列國十四年傳播理念,雖未獲諸侯重用,卻為後世留下寶貴精神遺産。

别人正在浏覽...

百日王朝疤瘌眼倍讀鄙闇冰眸兵無常形槟子不共長途跋涉茶市畜獸觸通出塢慈誨大楷鵰心雁爪番人番異瀵魁分鞋破鏡撫輿贛劇鼓跗鬼薪骨肉離散鼓山蝗災卉木絞架積訛成蠹舊詩屩鼻倔強倨傲絕聖棄智開袪勒銘燕然李杜韓柳趔趄而行漏風掌陋識門師廟學赧色女娥茕迷秋露镕冶戎氈識拔十科鼠目寸光俗靡天機雲錦通疎僮謡同咨投籃頽岸五鬥米師無添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