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不共的意思、不共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不共的解釋

(1).不恭。共,“ 恭 ”的古字。《左傳·僖公二十七年》:“公卑 杞 , 杞 不共也。” 杜預 注:“共音恭,本亦作恭。”《管子·四稱》:“不與善人,唯其所事。倨敖不共,不友善士。” 明 劉基 《三月癸酉大雨震電庚辰大雨雪》:“抑小民之失其所,而祭祀之不共歟,何上天降鑒之若是也。”

(2).不具備。《國語·魯語下》:“具舟除隧,不共有法。” 韋昭 注:“共,具也。”

(1).不與,不和。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二:“不共你搖嘴掉舌,不共你鬦争鬦合。”

(2).不同。 宋 孫光憲 《上行杯》詞:“臨極浦,故人相送,去住心情知不共。”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不共”是一個多義詞彙,其含義需結合語境具體分析。以下是主要解釋及用法:

一、核心含義

  1. 不恭敬
    “共”通“恭”(古字),表示态度不敬。例如:

    • 《左傳·僖公二十七年》提到“杞不共也”,指杞國對周王室不恭敬。
    • 明代劉基的《三月癸酉大雨震電庚辰大雨雪》中“祭祀之不共”,也指祭祀時缺乏恭敬态度。
  2. 不具備
    指缺乏或沒有某種條件。如《國語·魯語下》記載“不共有法”,韋昭注解為“共,具也”。

二、引申含義

  1. 不與/不和
    表示不共同行動或關系不和睦。例如:

    • 金代《西廂記諸宮調》中“不共你搖嘴掉舌”,意為不與你争執。
    • 現代例句“上一秒,可以同我不共戴天”。
  2. 不同
    強調差異性,如“不共戴天之仇”中隱含立場對立、無法共存的狀态。

三、成語關聯

“不共戴天”
為最常見用法,指仇恨極深、不能共存,如“九萬裡宗邦,久淪傷心慘目之境,五百兆臣民,不共戴天履地之仇”。


該詞需結合語境理解,古漢語中多指“不恭”或“不具備”,現代更常用于“不共戴天”等固定表達。更多例句可參考《漢典》《查字典》等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不共 《不共》是一個來自中文語境的詞彙,常用作形容詞。它的意思是“無法共同”的,表示無法共享或共同利益、價值觀或理念。 **拆分部首和筆畫** - 不:拆分部首為卩,筆畫數為4; - 共:拆分部首為八,筆畫數為6。 **來源** 《不共》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經典文獻,如《論語》等。它在現代漢語中仍然被廣泛使用。 **繁體** 《不共》的繁體形式為「不共」。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不共」可以通過篆書、隸書或者楷書來書寫。因為篆書、隸書和楷書有不同的書寫規範,「不共」在不同時期的寫法可能會有細微的差别。 **例句** - 由于價值觀的不同,他們無法共同生活在一起。 - 在争論中,他們堅持自己的立場,毫不妥協,雙方不共戴天。 **組詞** - 不共戴天:意為無法共存,無法和解。 - 不共戴宴:意為不願與某人同坐席,不願與某人共進餐。 **近義詞** - 不合:意為不協調,不符合。 - 不共戴天。 **反義詞** - 共同:意為共享,共有。 希望這些信息能對你有所幫助。如果你還有其他問題,歡迎繼續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