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骨肉離散”是一個漢語成語,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比喻親人(如父母、兄弟、子女等)因故分散,無法團聚。該成語強調血緣至親被迫分離的悲涼境遇。
二、出處與背景
源自《詩經·唐風·杕杜》小序:“《杕杜》刺時也。君不能親其宗族,骨肉離散,獨居而無兄弟,将為沃所并爾。”
此句借周朝政治動蕩導緻家族分崩離析的現象,暗諷統治者失德引發的社會問題。
三、語法與用法
四、近義詞與關聯表達
五、示例與語境
清代無名氏《杜詩言志》卷八中曾引用:“沖風奪佳氣,骨肉離散也。”
現代可用于描述戰争、災難或社會動蕩導緻家庭破碎的情景,如:“地震後,許多家庭骨肉離散,亟待救援。”
提示:若需更多詩詞典故或曆史用例,可參考《詩經》相關注解及古代文學評論。
骨肉離散是一個成語,指親人分離、親情破裂。
骨肉離散這個詞由兩個漢字組成,分别是“骨”和“離”。其中,“骨”的部首是“骨”,總筆畫數是9;“離”的部首是“離”,總筆畫數是10。
《骨肉離散》最早出現在《史記·太史公自序》這本書中。原句是:“嗟乎!骨肉離散,父子泣别,兄弟阋于道義,朋友背離。”後來,這個成語被廣泛使用,形容親情的破裂和分離。
繁體字中,“骨肉離散”保持不變。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和現代寫法有一些不同,但“骨肉離散”這個成語的古字形态和現代相同。
他們的親情遭遇骨肉離散,讓人十分心痛。
骨肉團圓、骨肉重逢、骨肉歸甯
骨肉分離、親情破裂、親人離散
骨肉團聚、親情融洽、親人相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