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行五鬥米道的傳道師。《後漢書·孝靈帝紀》“ 張脩 反” 唐 李賢 注引 劉艾 紀曰:“時 巴郡 巫人 張脩 療病,愈者雇以米五鬥,號為‘五鬥米師’。”參見“ 五鬥米道 ”。
“五鬥米師”是東漢時期與五鬥米道相關的特定稱謂,其含義和背景可通過以下要點解析:
基本定義
指推行五鬥米道的傳道師,屬于早期道教派别五鬥米道的宗教人員。他們通過治病、傳教等方式吸引信徒,并要求治愈者支付五鬥米作為酬勞或入教費用。
曆史出處
源自《後漢書·孝靈帝紀》的記載:巴郡巫人張脩以巫術療病,治愈者需繳納五鬥米,故被稱為“五鬥米師”。此記載由唐代李賢注引劉艾的紀事補充說明。
與五鬥米道的關系
五鬥米道是東漢末年的民間道教組織,由張陵(張道陵)創立,後由張魯發展壯大。五鬥米師可能是該教派在傳播過程中基層傳教者的稱呼,負責吸納信徒并管理宗教事務。
常見誤解澄清
部分資料提到南朝禅宗慧能被稱為五鬥米師,但此說法存在混淆。五鬥米道屬道教,而慧能是佛教禅宗人物,兩者時代和宗教背景均不符,應以《後漢書》記載為準。
該詞專指東漢五鬥米道的傳教者,核心特征是“治病收五鬥米”的宗教實踐,需注意與佛教人物區分。更多曆史細節可參考《後漢書》及唐代注解。
《五鬥米師》是一個成語,通常用來形容一個虛無飄渺的、自命不凡的人。這個成語中的“五鬥米師”指的是一個自稱能“以五鬥米教化衆人”的人,暗指他自是智慧超群、能教導他人。然而,實際上這個詞常被用來嘲諷那些自诩有高尚道德、但實際上沒有真才實學的人。
《五鬥米師》的拆分部首是“五”和“米”,其中“五”的拆分部首是“二”,筆畫是“四”,“米”的拆分部首是“禾”,筆畫是“米:二、豎彎鈎”。
《五鬥米師》這個成語起源于中國的曆史典故。公元三國時期,蜀漢政權的劉備時常跟隨他的軍隊共處一室,吃的是普通士兵的夥食,其中一種米的份量是五鬥,因此人們稱他為“五鬥米師”。慢慢地,這個稱號就演變成了對那些虛浮、自命不凡的人的諷刺。
《五鬥米師》這個成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五鬥米師」。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五的寫法與現在相同,鬥的寫法略有不同,米的寫法也有細微的差别。具體的變化在此不一一列舉,但總體來說,古代漢字的形狀與現代稍有不同。
他自稱是一位五鬥米師,但實際上卻一無所長。
五鬥米師—自命不凡 自诩—自誇自傲 高尚道德—崇高倫理 真才實學—實際本領 虛無飄渺—空洞虛幻
自命不凡、自負、自高自大
謙虛、謙遜、低調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