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建立武功。語本《後漢書·窦憲傳》:“﹝ 竇憲 ﹞與北單于戰於 稽落山 ,大破之,虜衆崩潰,單于遁走,追擊諸部,遂臨 私渠比鞮海 。斬名王已下萬三千級,獲生口馬牛羊橐駝百餘萬頭。於是溫犢須、日逐、溫吾、夫渠王 柳鞮 等八十一部率衆降者,前後二十餘萬人。 憲 秉 隨登 燕然山 ,去塞三千餘裡,刻石勒功,紀 漢 威德,令 班固 作銘。” 清 王韬 《淞濱瑣話·徐麟士》:“又使演《錢塘破陣樂》,聲音雄壯激烈,聽之殊令人興勒銘 燕然 之思。” 清 二石生 《十洲春語》卷下:“勒銘 燕然 ,以博取鬥大懸肘之印。”
“勒銘燕然”是一個源自曆史事件的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内容詳細解析:
指在邊塞建立顯赫戰功,或在重大事業中立下不朽功勳。該詞常用來形容武将戍邊建功或文人以文筆記錄功績的壯志。
源自《後漢書·窦憲傳》:東漢将軍窦憲大破北匈奴後,登燕然山(今蒙古杭愛山)刻石記功,由班固撰寫《封燕然山銘》。這一事件成為華夏民族開疆拓土的象征。
注:部分網絡解釋存在偏差(如),建議以《後漢書》《全唐詩》等權威文獻為準。如需完整典故演變脈絡,可查閱、9、11的詳細曆史分析。
《勒銘燕然》是一個漢語詞語,用來形容戰士勇敢奮戰,毫不退縮的精神和行為。這個詞源自古代戰國時期的曆史事件。
《勒銘燕然》的拆分部首為“勹”、“钅”、“火”,擁有12個筆畫。
齊國将領勒兵銘記于手指,誓死與敵人抗争的事迹,齊國軍隊以勒銘燕然為座右銘,來激勵士氣。其中“勒”指的是勒兵;“銘”指的是銘記;“燕然”是指燕山地區,一片被視為征戰的關鍵地帶。
此詞并無繁體字。
在古代漢字書法中,漢字的字形和寫法會略有不同。而《勒銘燕然》在古代的寫法是以篆書為主,字形會更為古樸,線條更加方正。但古代寫法并無明确的規範,因此可能存在多種寫法。
他在戰場上勇氣十足,不屈不撓,真可謂是《勒銘燕然》。
勒軍,燕兵,銘記,不退縮。
近義詞:堅忍不拔、毅然向前
反義詞:退縮、畏縮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