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絕聖棄智的意思、絕聖棄智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絕聖棄智的解釋

謂摒棄聰明智巧。《老子》:“絶聖棄智,民利百倍。”亦作“ 絶聖棄知 ”。《莊子·胠箧》:“故絶聖棄知,大盜乃止。” 明 楊慎 《丹鉛續錄·莊子憤世》:“﹝ 莊子 ﹞未嘗毀 孔子 也。毀彼假 孔子 之道而流為 子夏氏 之賤儒、 子張氏 之賤儒者也。故有絶聖棄知之論。”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絕聖棄智"是源自道家哲學的重要概念,最早見于《道德經》第十九章:"絕聖棄智,民利百倍"。該成語由"絕""聖""棄""智"四個單字構成,其核心内涵需結合漢語語義學與道家思想體系進行解析:

一、字源釋義

  1. 絕(jué):《說文解字》訓為"斷絲也",本義指截斷絲線,引申為斷絕、摒棄。在語境中強調對既有價值體系的徹底否定。
  2. 聖(shèng):甲骨文象形為"耳口相連",原指聽覺敏銳者。《漢語大詞典》釋作"通也,事無不通謂之聖",特指儒家推崇的德智完備者。
  3. 棄(qì):會意字,象雙手持箕抛棄嬰孩,本義為抛棄,與"絕"形成語義遞進。
  4. 智(zhì):從知從日,《釋名》解為"無所不知也",此處特指人為的智巧機心。

二、哲學内涵 該成語體現老子"無為而治"的核心主張,認為儒家推崇的聖人标準與智巧之術是導緻社會紛争的根源。正如王弼在《道德經注》中闡釋:"聖智,才之善也。仁義,人之善也。巧利,用之善也。而直雲絕...見素抱樸以絕其淫",主張摒棄人為制定的道德規範與知識體系,回歸自然淳樸的本真狀态。

三、現代诠釋 現代學者陳鼓應在《老子注譯及評介》中指出,此概念并非否定智慧本身,而是批判異化的知識體系。如同《淮南子·道應訓》所載"絕聖棄智而天下治",強調消解過度人為幹預,建立符合自然法則的社會秩序。

(主要參考文獻:《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年版;《道德經注》王弼校釋本;陳鼓應《老子注譯及評介》中華書局2009年修訂版)

網絡擴展解釋

“絕聖棄智”是道家思想中的重要概念,源自《老子》第十九章,其核心含義是主張摒棄人為的聰明智巧,回歸自然純樸的狀态。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詞義

2.思想内涵

3.出處與原文

4.現代啟示

5.權威來源

“絕聖棄智”既是道家對統治者“無為而治”的倡導,也蘊含個人追求質樸本真的哲學智慧。

别人正在浏覽...

懊悔無及百鳥房白水泥寶蓮北辰星拱邊界扁桃腺避就蠢陋竄責粗戆蹲蹲怠遑大頭針定分發靈風譽粉碎幹肥甘味海瀕還任漢缺皓足鶴頭闆虎不食兒焦唇絞手筋度近觑眼激矢舉指空竹曠淡闊積賴得櫑器離腸離纚慢詞掿戰清官難斷家務事擒縱機構颀省秋涼求田問舍鵲巢人正缛節觞歌山門省拜士操釋知遺形唐體頭囟向天而唾祥佑閑牙磕消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