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域出産的用鳥獸細毛制的氈子。 明 劉基 《郁離子·九難》:“ 蜀 錦戎氈, 越 紙 齊 紈,跨海踰山,轉緻流通。”
“戎氈”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含義及解釋如下:
“戎氈”指西域出産的用鳥獸細毛制成的氈子,常用于防寒或裝飾。例如明·劉基《郁離子·九難》中提到:“蜀錦戎氈,越紙齊纨,跨海逾山,轉緻流通。”。這裡的“戎氈”與蜀錦、越紙等并列為珍貴的物品,凸顯其材質和地域特色。
部分現代詞典(如)提出“戎氈”可比喻戰争中保護士兵的防禦工具,如氈制盔甲,引申為“自我保護”。但這一解釋在其他權威古籍記載中未明确提及,可能是基于字面義的現代延伸解讀,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戎氈”本義為西域特産的細毛氈,常見于古代文獻描述珍貴物資時。其是否包含“戰争防護”的引申義,需根據上下文或現代辭書謹慎參考。
戎氈是一個古老的詞彙,其意思是古代用于保護頭頸部的毛皮制品。戎氈可追溯至中國古代戰争時期,是戰士們用來抵禦寒冷和保護自己的重要裝備。
戎氈的拆分部首和筆畫如下:
部首:⻔(門)
筆畫:10畫
戎氈的來源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當時遊牧民族經常使用毛皮來制作防寒保暖的衣物。戎氈逐漸成為中國古代軍隊的标志性裝備之一。
在繁體字中,戎氈的寫法為「戎氈」。
在古時候,戎氈的漢字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其意思保持不變。根據曆史文獻記載,古時候的一種寫法是「戎氊」,其中「氊」是指毛皮制成的衣物。
以下是一些關于戎氈的例句:
1. 曆史上的戰士們常常穿着戎氈以抵禦嚴寒。
2. 這個博物館裡展示了一些古代戎氈的實物。
組詞:軍裝、戰袍、披風、護膝
近義詞:皮襖、皮毛、皮衣
反義詞:絲綢、綢緞、棉襖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