頽岸的意思、頽岸的詳細解釋
頽岸的解釋
指山崩。《文選·陸機<吊魏武帝文>》:“豈特瞽史之異闕景,黔黎之怪頽岸乎?” 張銑 注:“謂豈獨日蝕山崩可為變異之怪乎?” 唐 杜甫 《早起》詩:“帖石防頽岸,開林出遠山。”一本作“隤岸”。
詞語分解
- 頽的解釋 頽 í 見“頹”。 筆畫數:; 部首:頁; 筆順編號:
- 岸的解釋 岸 à 水邊的陸地:河岸。上岸。兩岸。 高大:偉岸(魁偉,高直)。魁岸。 高傲:岸忽(傲慢)。傲岸。 頭飾高戴,前額外露:岸帻(把頭巾掀起露出前額,表示态度灑脫,不拘束)。 古同“犴”,鄉間牢獄。
專業解析
“頽岸”是“頹岸”的異體寫法,現代漢語規範字形為“頹岸”。這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主要出現在古籍或特定語境中。其含義可以從字面拆解和文獻用例兩方面來理解:
一、 字義解析
-
頹 (tuí):
- 本義:指物體崩壞、倒塌、墜落。《說文解字》釋為“秃皃”(秃的樣子),後引申為崩塌、衰敗、墜落、消沉等義。在“頹岸”一詞中,取其“崩塌、倒塌”的核心含義。
- 來源參考:《漢語大詞典》對“頹”的釋義(上海辭書出版社)。
-
岸 (àn):
- 本義:指江河湖海等水邊高起的陸地、堤岸,也指山崖、高地。《說文解字》釋為“水厓灑而高者”。在“頹岸”一詞中,主要指“河岸”或“山崖”。
- 來源參考:《漢語大詞典》對“岸”的釋義(上海辭書出版社)。
二、 詞彙含義
“頹岸”即是由“頹”和“岸”兩個語素組合而成的偏正結構名詞,其核心含義為:
-
本義:崩塌的河岸或山崖。
- 指因水流沖刷、地質變動、風化侵蝕等原因而坍塌、崩壞的河堤或山崖邊緣。
- 例證: 北魏郦道元《水經注·江水》:“江水又東,迳廣溪峽,斯乃三峽之首也……其峽蓋自昔禹鑿以通江,郭景純所謂巴東之峽,夏後疏鑿者也。頹岸馀基,猶有竦石。” (描述了長江三峽險峻處崩塌的山崖遺迹)。 來源參考:郦道元《水經注》(中華書局點校本或陳橋驿《水經注校證》)。
-
引申義:衰敗、沒落的狀态或事物(此義項使用更少)。
- 由“崩塌”的本義引申,比喻事物衰敗、傾頹的狀态或景象。此用法相對罕見,更常出現在文學性的描寫或比喻中。
- 例證: (此義項在古籍中直接對應“頹岸”的明确例證較少,其引申是基于“頹”的衰敗義和“岸”作為某種存在的基礎或象征的聯想。在分析相關語境時需謹慎判斷)。
“頹岸”的核心含義是指崩塌、坍塌的河岸或山崖,是一個描述自然地貌狀态的具體名詞。其引申義(指衰敗狀态)在現代漢語中已基本不用,理解該詞時應主要把握其本義。這個詞主要出現在古籍(特别是地理、曆史文獻)和部分文學作品中,現代日常交流中極少使用。
網絡擴展解釋
“頽岸”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結合搜索結果解釋如下:
基本含義
“頽岸”指崩塌的河岸或山崖,核心含義與自然地貌的坍塌相關。“頽”通“頹”,意為崩塌;“岸”指水邊高起的陸地或山崖()。
文獻用例
- 陸機《吊魏武帝文》中提到“黔黎之怪頽岸乎”,張銑注解為“日蝕山崩”般的自然異象,強調崩塌的異常性()。
- 杜甫《早起》詩中“帖石防頽岸”,描述用石塊加固堤岸以防止崩塌,體現該詞在工程防護中的實際應用()。
其他關聯信息
- 異體寫法:古籍中“頽岸”也作“隤岸”,屬于通假現象()。
- 擴展聯想:類似詞彙如“阬岸”(kēng àn)形容危險境地(),但二者含義不同,需注意區分。
“頽岸”主要用于描述古代自然或人工堤岸的崩塌現象,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若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文選》《杜工部集》等古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闇曶鼇甲白頸烏棒頭出孝子寶筏不住曹社之謀車藩晨糚蚩旗啜息點治鵰鞍東風浩蕩噩運翻箱倒櫃沸耳根絕咯騰孤愁郭家金穴何不胡大惛眩渾帳唿扇鲸口錦席九逝捐糜爵號軍城開動誇誇其談姱尚明镫溟鴻怒發沖冠槃珊彭蠡僻阻鋪襯入寐顋頰三足烏聖運詩毫士禮所已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堂威湯圓昙花土疙瘩;土圪ń威棱五鬥先生誣毀烏鴉吳詠相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