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nfucius] (公元前551—前479) 中国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幼年生活贫困。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子。50岁时任鲁国司寇,摄行相事。后同学生周游列国,终不见用。晚年致力教育事业,传弟子有3000人,著名者72人。政治上主张“正名”,认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名实相副,以巩固等级名分和社会秩序。提倡德治教化,反对苛政。伦6*理思想上宣传“仁”。“仁”是符合等级制度的言行规范,又是维护家长制的精神支柱,是品德素养恭、宽、信、敏、惠的总称。教育思想上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知新”。重视因材施教。现存《论语》集录孔子言行
春秋 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者。名 丘 ,字 仲尼 。 鲁国 人。《论语》一书,记有他的谈话及与门人的问答。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孔子汉语 快速查询。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从汉语词典释义角度,其核心含义包含以下三层:
孔子作为专有名词,由“孔”(本义为“通达”)与“子”(古代对德高望重者的尊称)构成,字面意为“通达智慧的尊者”。在《汉语大词典》中释义为:“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立者。”其思想核心“仁”(爱人)、“礼”(社会规范)构成中华伦理体系的基石。
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基本身份
作为儒家学派奠基人,被尊为「至圣先师」。其学说以「仁」为核心,主张「克己复礼」「为政以德」,强调道德伦理与社会秩序的和谐统一。
教育贡献
政治思想
提出「正名」主张,认为君臣父子应各守本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并通过德治教化实现社会稳定。
文化遗产
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其言行由弟子辑录为《论语》。思想体系深刻影响了东亚文化圈两千余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的「仁」包含恭、宽、信、敏、惠等道德准则,既是个体修养的目标,也是社会治理的理想状态。他周游列国十四年传播理念,虽未获诸侯重用,却为后世留下宝贵精神遗产。
挨冻受饿北京条约边岸标绘草编尘球储邸楚壼淳意淡宕当面输心背面笑倒裳索领典统调灰抄滴里嘟噜豆粉访问丰有祓饰赓诗絓丝规报归元古始耗亡宏亮华罗庚诨衣寄居官进舍女婿积郁恐慄夸道昆明灰髡树六一泉濛漪面粻默坐目成披检破质樵刍琼章葺袭尚气拾地芥失马亡羊事验手眼顺刀饕风虐雪停腾痛疚微云滓太清相度香閤纤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