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得體歌的意思、得體歌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得體歌的解釋

唐 俚曲名。詳“ 得寶歌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得體歌"是唐代流傳的一首勞動號子,源自漕運活動中的協調性歌謠。《舊唐書·韋堅傳》記載其起源:"先是人間戲唱歌詞雲:'得體纥那邪'……至開元二十九年,田同秀上言'見玄元皇帝,雲有寶符在陝州桃林縣古關令尹喜宅',發中使求而得之,以為殊祥,改桃林為靈寶縣。及此潭成,陝縣尉崔成甫以堅為陝郡太守,鑿成新潭,又緻揚州銅器,翻出此詞,廣集兩縣官,使婦人唱之。"

該歌謠具有三層含義:

  1. 勞動協作功能:作為漕運船工統一動作的節奏口令,"得體"二字源于梵語"纥地"(ghati)的音譯,本意為"船",在勞動場景中演變為協調動作的發令詞
  2. 祥瑞象征意義:開元年間被賦予道教色彩,配合玄元皇帝(老子)寶符傳說,成為盛世祥瑞的文化符號
  3. 語言演變樣本:"得體纥那"的梵漢混用結構,展現了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語言實證,任半塘在《唐聲詩》中将其定位為"含和聲之重體歌"

據《樂府詩集》卷八十六收錄,該歌辭完整版本為:"得體纥那也,纥囊得體邪?潭裡船車鬧,揚州銅器多。三郎當殿坐,看唱《得體歌》。"其中"三郎"指唐玄宗,印證了該民歌被宮廷吸納改造的曆史軌迹

網絡擴展解釋

“得體歌”是唐代民間流傳的俚曲名稱,其具體含義和背景如下:

  1. 基本定義
    該詞最早見于唐代文獻,是一種民間曲調,與“得寶歌”相關聯。其名稱中的“得體”可能與方言或俚語中的特殊表達有關,但具體詞源已不可考。

  2. 曆史記載
    根據《雜歌謠辭·得體歌》的記載,歌詞内容包含“得體纥那也,纥囊得體那。潭裡船車鬧,揚州銅器多。三郎當殿坐,聽唱得體歌”,反映了唐代揚州的市井繁華和民間生活場景。

  3. 文化背景
    該曲調可能起源于唐玄宗時期(“三郎”是唐玄宗李隆基的乳名),用于慶典或民間娛樂活動。歌詞中提到的“揚州銅器”印證了唐代揚州作為手工業中心的地位。

  4. 語言特點
    作為俚曲,其語言風格通俗直白,多用疊詞和口語化表達(如“纥那”“纥囊”),具有鮮明的民間音樂特征。

該詞是唐代特定曆史背景下産生的民間文化符號,目前僅存零星記載,需結合《得寶歌》等同期文獻進一步考證其全貌。

别人正在浏覽...

暗渡陳倉疤痕白朱砂诐遁賓附不知進退唱戲扯篷拉縴憃冥楚雅倒替錠锞對方多方面讀者額娘二弦惡戲阿谀發粲鳳凰诏拂奪更爽關門節捍護黃米頭兒化育撿幅交情羁挂緊卷軍力老頭雷鳴瓦釜兩如直離管镂膚馬墨睦雍傾斜情知道确确裙襕髯茹散配十二道水霸司城竦聽塔鈴桃三李四騰灼挺執婉秀腕子瓦椀逶媠文曹小身些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