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邦君的意思、邦君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邦君的解釋

(1).古代指諸侯國君主。《書·伊訓》:“卿士有一于身,家必喪。邦君有一于身,國必亡。” 孔 傳:“諸侯犯此,國亡之道。”《後漢書·陰識傳》:“自是已後,暴至巨富,田有七百餘頃,輿馬僕隸,比於邦君。” 唐 劉知幾 《史通·惑經》:“凡在人倫不得其死者,邦君已上皆謂之弑,卿士已上通謂之殺。此又《春秋》之例也。”《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四三回:“有一本卷子,那破題是:‘聖人思邦君之妻,愈思而愈有味焉。’”

(2).指刺史等地方官。 唐 韓愈 《題合江亭寄刺史鄒君》詩:“維昔經營初,邦君實王佐。” 宋 曾季貍 《艇齋詩話》:“ 老杜 ‘燈影照無睡,心清聞妙香’, 韋蘇州 ‘兵衛森畫戟,燕寝凝清香’,皆曲盡其妙。不問詩題, 杜 詩知其宿僧房, 韋 詩知其為邦君之居也,此為寫物之妙。” 清 方文 《蔡中郎八分書歌》:“寄語邦君覆以屋,勿令風雨生苔痕。”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邦君”是漢語中具有曆史語義的詞彙,其核心含義指代古代諸侯國的君主或統治者,常見于先秦文獻及後世文言表述中。以下從詞義、用法、文獻例證三個角度展開分析:

  1. 詞義解析

    根據《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4),“邦”本義為分封的諸侯國,“君”指君主,二字連用特指諸侯國的最高統治者。《辭源》(商務印書館,2015)進一步指出,“邦君”在西周至春秋時期多用于指代受周天子分封的諸侯國君,如《尚書·酒诰》中“邦君有正”即強調諸侯的執政責任。

  2. 語境用法

    該詞常見于儒家經典與史書,例如《論語·八佾》中“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此處“邦君”指魯國國君,與管仲形成身份對比。另見《詩經·小雅·節南山》中“式訛爾心,以畜萬邦”,鄭玄注疏将“萬邦”釋為“諸侯國”,引申出“邦君”的統轄範圍。

  3. 曆史演變

    “邦君”一詞在秦漢後使用頻率降低,但仍見于仿古文體。如唐代柳宗元《封建論》中提及“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設五等,邦群後”,其中“邦”作動詞用,指分封諸侯,側面印證“邦君”作為名詞的政權屬性。

網絡擴展解釋

“邦君”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一、基本含義

指古代諸侯國的君主,即分封制下各諸侯國的統治者。該詞由“邦”(國家或地區)和“君”(君主)組合而成,強調國家領導者的權威與地位。例如《尚書·伊訓》記載:“邦君有一于身,國必亡”,意指諸侯若有過失會導緻國家滅亡。

二、延伸含義

在曆史文獻中,“邦君”也泛指地方高級官員,如唐代刺史等。例如《後漢書·陰識傳》提到“輿馬僕隸,比於邦君”,将地方官員的地位與諸侯類比;唐代韓愈的詩句“維昔經營初,邦君實王佐”則直接以“邦君”指代地方官。

使用場景

多用于曆史文獻、古典文學及政治讨論中,既可描述先秦諸侯,也可借指後世地方行政長官。

别人正在浏覽...

鮑孤鴈抱癖璧還産門池杉愁蛾大絃燈紅酒緑乏戹法環房燕放焰口負芒披葦伏死甘分個人收入貨币化供飯供稿歸來寒缸賀啓和肆卉衣火器夾城解去借債駿譽困處枯吟枯坐老公事邈渺明粹末緒牧長批頰鉛築乞祠欽駓親洽七盤秋厲丘壤人聲人樣蝦蛆山菌子社稷深妙手到拈來挑補同情心穨垣微瀾五臘綫坯子遐升淅冽冽心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