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二伯的意思、二伯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二伯的解釋

(1).指 周 初分别主管東方和西方諸侯的兩位重臣 周公 和 召公 。《孔叢子·居衛》:“古之帝王,中分天下,使二公治之,謂之二伯。”《禮記·王制》:“八伯各以其屬,屬於天子之老二人,分天下以為左右,曰二伯。” 鄭玄 注:“自 陝 以東, 周公 主之,自 陝 以西, 召公 主之。” 宋 王安石 《對難》:“ 成王 之王天下也,尊二伯,誅二叔。”

(2).指 齊桓公 晉文公 兩位霸主。《穀梁傳·隱公八年》:“誥誓不及五帝,盟詛不及三王,交質子不及二伯。” 範甯 注:“二伯,謂 齊桓 晉文 。” 晉 劉琨 《重贈盧谌》詩:“ 重耳 任五賢, 小白 相射鉤。苟能隆二伯,安問黨與讎?”

(3).指 周文王 與 齊桓公 。《晉書·石勒載記上》:“昔 周文 以三分之重,猶服事 殷朝 ; 小白 居一匡之盛,而尊崇 周室 。況國家道隆 殷 周 ,孤德卑二伯哉!”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二伯"是現代漢語中具有多重含義的合成詞,其核心意義可依據《漢語大詞典》《現代漢語詞典》等權威工具書歸納如下:

一、基本釋義 指家族中排行第二的伯父,即父親的二哥。《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明确标注此為基本親屬稱謂,屬于漢語親屬稱謂體系中"伯仲叔季"的排行體現。該用法在北方方言區尤為常見,如河北、山東等地民間口語中普遍使用。

二、曆史語義演變 在古籍中可特指周朝兩位重要人物,《禮記·王制》記載:"分天下以為左右,曰二伯",指周公旦與召公奭共同輔政的曆史典故。清代學者孫希旦在《禮記集解》中強調這種用法體現古代"以伯仲為尊"的禮制傳統。

三、方言差異表現 部分方言區存在語義偏移現象,《漢語方言大詞典》收錄了閩南語、粵語中"二伯"可代指二叔的特殊用法,反映了漢語親屬稱謂在地域文化中的流變。例如福州方言将父親的弟弟統稱為"伯",需通過數字排行區分長幼。

四、古籍例證補充 宋代朱熹《朱子語類》卷八十五有載:"當時二伯分陝而治",此處沿用周代典故指代輔政重臣。清代顧炎武《日知錄》考證:"春秋時稱二伯者,齊桓、晉文也",表明詞義在不同曆史時期存在外延拓展。

網絡擴展解釋

“二伯”一詞在曆史文獻中有多重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一、周初重臣分治

指西周初期輔佐周成王治理天下的兩位重臣周公旦和召公奭。兩人以“陝地”(今河南陝縣)為界分治東西,周公主管東方諸侯,召公主管西方諸侯。這一分治模式在《禮記·王制》中有明确記載,鄭玄注曰:“自陝以東,周公主之;自陝以西,召公主之。”


二、春秋霸主代稱

  1. 齊桓公與晉文公
    春秋時期兩位著名霸主,常被合稱“二伯”,見于《谷梁傳》《漢書·刑法志》等典籍。
  2. 周文王與齊桓公
    少數文獻(如《晉書·石勒載記》)将周文王與齊桓公并稱,強調其“尊王”的政治影響力。

三、其他用法

現代漢語中,“二伯”可能作為親屬稱謂,指父親的二哥。但此用法未見于權威曆史文獻,需注意與古代含義區分。

提示:具體釋義需結合上下文,建議查閱《禮記》《孔叢子》等原典或權威注釋。

别人正在浏覽...

八百裡駁抱釁步鬥壇藏頭詩持服窗闆搭伴的保藩台符經府史浮災給谏狗腿官聲古裝龁咬化氣較定羯鼓催花節神經廠本搢曶舊蹤計鄉空彪勞爵龍威虎震鸾鶴馬龍明鏡止水明祀密幄迷朱碧内蘊内戰挪移毆曳盤案破口大駡乾打雷,不下雨潛總齊割情冤晴晝屈申聲帶升列詩案拭子雙轉馬死祿搜句探偵銅角子瞳蒙亡以威讋無所隙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