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ampus] 大學、學院或學校園中的各種景物及其建築
學校内供休息、觀賞的園子。亦泛指學校範圍内的地面。 葉聖陶 《友誼》:“平常日子愛到哪兒就到哪兒,校園,操場,圖書室,實驗室,還有學校以外的公園和街市。” 陳毅 《初遊青島》詩:“工人正上工,學生赴校園。”
“校園”指學校範圍内的教學、生活及活動區域,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定義 指大學、學院或學校内的各種景物、建築及用地範圍,涵蓋教學場所、課餘活動空間及師生日常生活區域。通常以圍牆劃分邊界,部分學校可能沒有明确物理界限,但教學和活動區域仍稱為校園。
分類與範圍 按教育階段分為四類:幼兒園校園、小學校園、中等學校校園(如初中、高中)和高等院校校園。
延伸含義 在文學或日常語境中,可泛指整個教育環境,例如葉聖陶在《友誼》中将校園與操場、實驗室并列描述;陳毅的詩歌也以“學生赴校園”展現學生生活場景。
相關概念 英文對應詞為“campus”,既包含實體空間,也涉及校園文化、社交活動等抽象層面。
補充說明:校園不僅是地理概念,還與學習成長、人際交往等學生生活密切相關,例如社團活動、文體娛樂均屬于校園生活範疇。
校園(xiào yuán)是由“學”和“院”兩個字組成的詞語。“學”是表示學習、教育的意思,“院”是表示學校或者機構的意思。因此,“校園”可以理解為學校的園地,指的是學校的場所、環境。
“校園”這個詞的部首是木(mù)字旁,表示與木相關的事物。它的筆畫數為10畫(校:4畫,園:6畫)。
“校園”這個詞最早出現在《本草綱目》一書中,書中有記載“校園,校遙也。察學之人,遙相識而校。傳聞言行,廣悉矣耳。”可見當時的“校園”是指人們互相學習、交流的場所。
繁體字中,“校園”這個詞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古時候,“校園”這個詞的寫法可能與現在的有所不同。根據《康熙字典》的記載,古時将“校園”寫作“校園”,而在古代文獻中也可以看到一些将“校園”寫作“校苑”的情況。
1. 我喜歡在校園裡散步,感受甯靜的氛圍。
2. 學校為了營造良好的校園環境,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綠化活動。
校園風景、校園生活、校園建設、校園文化
學府、學場、教育園地
社會、工作場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