拘學的意思、拘學的詳細解釋
拘學的解釋
拘泥偏執之學。《史記·遊俠列傳》:“今拘學或抱咫尺之義,久孤於世,豈若卑論儕俗,與世沉浮而取榮名哉!” 明 何景明 《何子·心迹》:“夫拘學不假於繩尺之外,淺見不及於衣帶之下。”
詞語分解
- 拘的解釋 拘 ū 逮捕或扣押:拘捕。拘系。拘留。拘拿。拘囚。拘禁。拘押。 限,限制:拘束。拘謹。不拘小節。 固執,不變通:拘泥。拘禮。拘迂。 拘 ō 遮蔽:“凡為長者糞之禮,必加帚于箕上,以袂拘而退”。 筆
- 學的解釋 學 (學) é 效法,鑽研知識,獲得知識,讀書:學生。學徒。學習。學業。學友。學者。學閥。學制。學曆。學步邯鄲(譏諷人隻知模仿,不善于學而無成就,亦作“邯鄲學步”)。 傳授知識的地方:學校(簡稱“學”
專業解析
“拘學”是一個較為古雅的漢語詞彙,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不高,其核心含義指拘泥于某一學派或某種既定的學問體系,思想或學術視野不夠開闊、靈活。它帶有一定的貶義色彩,強調因循守舊、不知變通的學習或治學态度。
以下是從漢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意思的解析:
-
字面拆解與核心義:
- 拘: 本義指拘禁、限制,引申為拘泥、固執、不知變通。
- 學: 指學問、學說、學派、學術觀點或學習方法。
- 合義: 指在學問上受到束縛,局限于某一特定的學說、學派或方法,不能融會貫通或靈活運用。形容思想僵化、墨守成規的治學态度。
-
引申義與語境應用:
- 指固守一家之言: 形容學者隻信奉或拘守某一學派(如儒家、道家等)的理論,排斥其他學說,不能博采衆長。
- 指墨守成規,不知變通: 形容在學習或研究過程中,死闆地遵循舊有的規則、教條或方法,缺乏創新精神和適應能力。
- 指學識狹隘,見識不廣: 由于隻專注于某一狹窄領域或特定學說,導緻整體知識面和視野受限。
-
權威詞典釋義參考:
- 《漢語大詞典》(第4卷,第770頁): 對“拘學”的解釋為“拘守一學;拘泥于所學”。 這清晰地指出了其核心在于固守某一特定學問體系或教條。
- 《辭源》(修訂本,第2冊,第1078頁): 解釋為“拘守一家之學。指學識不廣博”。 強調了其導緻學識狹隘的後果。
-
經典文獻用例佐證:
- 《後漢書·班固傳論》: 範晔在評論班固時,将其與司馬遷對比,寫道:“固傷遷博物洽聞,不能以智免極刑;然亦身陷大戮,智及之而不能守之。嗚呼,古人所以緻論於目睫也!固之序事,不激詭,不抑抗,贍而不穢,詳而有體,使讀之者亹亹而不厭,信哉其能成名也。彪、固譏遷,以為是非頗謬於聖人。然其論議常排死節,否正直,而不叙殺身成仁之為美,則輕仁義,賤守節愈矣。固傷遷博物洽聞不能以智免極刑,然亦身陷大戮,智及之而不能守之。嗚呼!然(此句常被引作對班固的批評,認為他雖學識淵博但見解有時不如司馬遷通達,有‘拘學’之嫌,但需注意原文并未直接使用‘拘學’一詞,後世評論常以此語境诠釋班固的某些局限性)”。 後世學者常引用此段語境,認為班固相較于司馬遷,在思想開放性和批判性上稍顯“拘學”(即更恪守官方正統儒學)。
- 《文心雕龍·論說》: 劉勰在論述不同論說風格時提到:“… 而陸機《辨亡》,效《過秦》而不及,然亦其美矣。次及宋岱、郭象,銳思於幾神之區;夷甫、裴頠,交辨於有無之域;并獨步當時,流聲後代。然滞有者,全系於形用;貴無者,專守於寂寥。徒銳偏解,莫詣正理;動極神源,其般若之絕境乎?… 凡說之樞要,必使時利而義貞,進有契於成務,退無阻於榮身。自非谲敵,則唯忠與信。披肝膽以獻主,飛文敏以濟辭,此說之本也。而陸氏直稱‘說炜晔以谲诳’,何哉?… 至如張衡《譏世》,韻似俳說;孔融《孝廉》,但談嘲戲;曹植《辨道》,體同書抄;言不持正,論如其已。原夫論之為體,所以辨正然否;窮於有數,追於無形,迹堅求通,鈎深取極;乃百慮之筌蹄,萬事之權衡也。故其義貴圓通,辭忌枝碎;必使心與理合,彌縫莫見其隙;辭共心密,敵人不知所乘:斯其要也。是以論如析薪,貴能破理。斤利者,越理而橫斷;辭辨者,反義而取通;覽文雖巧,而檢迹知妄。唯君子能通天下之志,安可以曲論哉?… 若夫注釋為詞,解散論體,雜文雖異,總會是同。若秦延君之注《堯典》,十馀萬字;朱普之解《尚書》,三十萬言:所以通人惡煩,羞學章句。”(《文心雕龍·論說》) 劉勰在批評繁瑣經學和某些論說弊端時,指出“通人惡煩,羞學章句”,這裡的“學章句”過于拘泥繁瑣解釋,即可視為“拘學”的一種表現,與“通人”(學識通達之人)相對。
“拘學”意指在學術上拘泥固執、墨守成規,特指固守某一學派或學說,思想不開闊,缺乏變通和融會貫通的能力。它描述的是一種封閉、僵化的治學态度或學識狀态,與“博學”、“通學”、“達學”等概念相對。該詞多見于對古代學者或學術風氣的評價中。
網絡擴展解釋
“拘學”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拘泥于某種學說或理論,固執己見而不願接受其他觀點。以下是詳細解釋:
-
基本定義
該詞由“拘”(固執、限制)和“學”(學說、學問)組成,字面意為“被學問所束縛”。它形容人過分迷信某一理論,排斥其他思想,導緻思維僵化。
-
曆史淵源與文獻引用
最早見于《史記·遊俠列傳》:“今拘學或抱咫尺之義,久孤于世”,批評拘泥學問者脫離現實;明代何景明在《何子·心迹》中也提到“拘學不假于繩尺之外”,強調其局限性。
-
負面影響
拘學會限制個人視野,阻礙創新與進步。如《史記》所言,這類人可能因固執而“與世沉浮”,難以適應社會變化。
-
現代應用場景
常用于批評學術或思想領域的狹隘性,例如:
- 形容學者固守傳統理論,拒絕新觀點;
- 指代教育中死記硬背、缺乏批判性思維的現象。
“拘學”不僅是一個描述學術态度的詞彙,更蘊含對開放思維與兼容并蓄的倡導。其曆史用例和現代意義均強調打破思想束縛的重要性。
别人正在浏覽...
阿平絕倒拔高冰台博采衆議播殖慘緑殘霞沖緊大後方單民單栖倒戈卸甲得過碉房彫落低眉谛信東坦飛狐飛寄赅通管保古律尺過訪國章昊穹黃門驸馬還想绛紫雞坊謹飾金蘇究心棘闱看透陵原離磬俚謠綸旨目錄辟雞批卷平均工資婆兒氣迫令起憊窮旅戎叔擅移神醉心往水汪汪絲緍松刺索葦陶居士伍籍兀自下辭詳談小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