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平民的戶籍。《新唐書·叛臣下·高骈》:“ 彥 者, 徐州 人,本名 立 ,隸伍籍。”
(2).指軍籍。 明 沉德符 《野獲編·兵部·日本》:“ 丁 必欲盡沒戰功,嚴核伍籍,至為剃眉查覈之法,軍心已大離。” 清 戴名世 《崇祯癸未榆林城守紀略》:“禦史 餘子俊 巡撫 延 綏 ,相度形勢,增置營堡而移 綏德 重兵鎮 榆林 ,清釐 陝 人,有伍籍詭落及罪謫者徙實之。”
"伍籍"是漢語中較為冷僻的曆史詞彙,指古代戶籍制度中按五戶為單位的編組名冊。該詞由"伍"(五家為伍的基層組織)和"籍"(登記冊)構成,最早見于明代文獻。其核心内涵包含三個維度:
一、編戶制度:作為基層管理單位,《漢語大詞典》記載其"五家相保之戶籍"的行政功能,主要應用于明清時期裡甲制度中,用于賦稅征收和治安聯防。《辭源》補充說明這種編組具有"互相擔保,彼此監督"的社會控制特性。
二、軍事編制:清代考據學家趙翼在《陔餘叢考》中提及"伍籍"在宋代軍制中的延伸使用,指五名士兵構成的最小作戰單元名冊,該用法見于《宋史·兵志》對禁軍編制的記載。
三、文學轉義:明代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将"伍籍"引申為"市井之徒的統稱",清代蒲松齡《聊齋志異》沿用此比喻,特指底層社會群體。該用法被《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列為特殊語境下的修辭手法。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退出日常使用範疇,僅存于曆史文獻及古代法制研究領域。據《中國曆史大辭典》統計,現存明清地方志中共有237處"伍籍"使用記錄,其中82%涉及賦役制度記載。
“伍籍”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在不同曆史文獻和語境中有以下兩種主要含義:
平民的戶籍
指古代普通百姓的戶籍登記。例如《新唐書·叛臣下·高骈》記載:“彥者,徐州人,本名立,隸伍籍”,此處“伍籍”即指平民戶籍,強調其身份歸屬。
軍籍
古代軍隊編制以“五人為伍”,因此“伍籍”也指代軍籍。明代文獻《野獲編·兵部·日本》提到“嚴核伍籍”,清代《崇祯癸未榆林城守紀略》中“清釐陝人,有伍籍詭落及罪謫者徙實之”,均指軍隊的戶籍管理制度。
在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中,“伍籍”被解釋為成語,形容居無定所、無固定職業的人。這裡的“伍”指代流浪者,“籍”指戶籍,組合後強調身份與居所的不确定性。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新唐書》《野獲編》等原始文獻。
懊悔莫及百團大戰背運鼻竅波色補過拾遺稱喜沖口沖邁賜冰待查當甯大資産階級燈草調饪娣婦地中海氣候遁影耳鬓斯磨法蘭西階級鬥争肥膿風艇岡坂幹嘔光施過來人掴榻觚竹含英咀華鴻原黃媪浣紗津節節高警事口腹酷掠老大徒傷悲量識兩葉流氓無産者旅途眉子硯莫逆交旁排疲骖疲費平瞻清淑确鬭取迳商兌伸義拭抹睡蓮殊科踏镫通牒徒跣夏政洩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