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國法。《南齊書·謝超宗傳》:“﹝ 超宗 ﹞恣嚣毒於京輔之門,揚兇悖於卿守之席。此而不翦,國章何寄?” 唐 沉佺期 《被彈》詩:“爾何按國章,無罪見呵叱。”
(2).國之禮儀典章。《文選·顔延之<赭白馬賦>》:“振民隱,修國章。” 呂延濟 注:“國章,國之禮儀也。” 唐 高適 《信安王幕府詩》:“國章榮印綬,公服貴貂蟬。”
“國章”是一個漢語詞彙,在不同語境中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國法
指國家的法律或法規體系,強調國家治理的權威性和規範性。例如:
國之禮儀典章
指代國家的禮儀制度或典章規範,體現文化傳統和政治秩序。例如:
部分低權威性資料(如、3)提到“國章”為植物名或國家徽章,但此類解釋缺乏廣泛文獻支持,建議以權威詞典釋義為準。
國章是指代表一個國家的标志、象征的圖案或标識物。它通常被用作國家的印章、紋章或徽章。
可以從「章」這個字的構造來看, 「國」是《說文解字》中的「〔八〕一角兩方旁」,它表示的是「八草葉,告示也」。 「章」是《說文解字》中的「〔火〕象形。聲。燥也」,它表示的是「用火燒燃,眾人所聚」。
「國」的拼音為「guó」,部首是從「八」中取出,筆畫數為7。 「章」的拼音為「zhāng」,部首是從「火」中取出,筆畫數為11。
「國章」一詞的來源尚無确切的記載,但根據字義推測,「國章」這個詞的形成可能與古代國家使用皇家印章、徽章或紋章有關。它多用于代表國家權力、榮譽和地位等方面。
在繁體字中,「國」的寫法為「國」,而「章」的寫法保持不變。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國」的形狀與現在基本相同,但筆畫可能有所區别。而「章」的形狀也與現代寫法相差不大,但在一些細節上可能有所差異。
1. 這枚金牌是國家的國章,代表着他們在比賽中獲得了第一名。
2. 外交官戴着國章的徽章,向其他國家代表團表示歡迎。
國旗、國徽、國家、國籍、國務、國歌、國外、國内等。
國徽、國印、國标、國家徽章等。
個人徽章、個人印章、私人标志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