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戈卸甲的意思、倒戈卸甲的詳細解釋
倒戈卸甲的解釋
[lay down arms] 脫下盔甲,放下武器。喻認敗服輸
二将倒戈卸甲,特來投降。——《三國演義》
詞語分解
- 倒戈的解釋 軍隊投降敵人反過來打自己人前徒倒戈,擊于後以北。;;《書;武成》詳細解釋放下武器。指投降敵方。 唐 魚玄機 《浣紗廟》詩:“一雙笑靨纔回面,十萬精兵盡倒戈。”《三國演義》第六二回:“卻説 玄德 立
- 甲的解釋 甲 ǎ 天幹的第一位,用于作順序第一的代稱:甲子。花甲(六十歲的人)。 居于首位的,超過所有其它的:甲等。 古代科舉考試成績名次的分類:一甲(名為“進士及第”);二甲(名為“進士出身”);三甲(名為“
網絡擴展解釋
“倒戈卸甲”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 拼音:dǎo gē xiè jiǎ()
- 釋義:指放下武器、解除盔甲,比喻認輸投降。其中:
- 倒戈:倒轉武器,指反叛或投降;
- 卸甲:脫去铠甲,表示停止抵抗。
出處與用法
-
經典出處:
最早見于宋代《續傳燈錄》:“雪峰三上投子,九到洞山,為什麼倒戈卸甲?”
另在《三國演義》中也有應用,如:“二将倒戈卸甲,特來投降。”
-
語境場景:
多用于戰争或對抗性情境,描述戰敗方投降或反叛行為(如士兵倒戈投向敵方)。
近義詞與辨析
- 近義詞:倒戈棄甲、棄甲曳兵。
- 區别:與“負荊請罪”不同,此成語側重“認輸投降”,而非主動請罪。
例句參考
- 《三國演義》第三十回:“(張郃、高覽)倒戈卸甲,拜伏于地。”
- 現代用法:“面對輿論壓力,公司最終倒戈卸甲,公開道歉。”
補充說明
- 語法功能:通常作謂語、賓語,含貶義,但也可中性描述客觀事實。
- 使用頻率:現代漢語中較少見,多見于曆史文學或正式書面語。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典故或例句,可參考《三國演義》相關章節或宋代禅宗典籍。
網絡擴展解釋二
好的,以下是關于《倒戈卸甲》的相關信息:
意思
《倒戈卸甲》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原本站在一方的一方面轉而投向對方,并主動脫去自己的武裝。
拆分部首和筆畫
《倒戈卸甲》的部首是“亻”和“甲”,共有11個筆畫。
來源
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戰争時期,形容士兵投敵的行為。
繁體
《倒戈卸甲》的繁體字是「倒戈卸甲」。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倒戈卸甲」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
例句
他為了自己的利益,竟然倒戈卸甲,背叛了原來的團隊。
組詞
倒戈、卸甲
近義詞
叛變、投敵
反義詞
忠誠、堅守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