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肉醬。《禮記·内則》:“麋、鹿、魚為菹,麕為辟雞,野豕為軒,兔為宛脾,切蔥若薤,實諸醯以柔之。” 鄭玄 注:“軒、辟雞、宛脾、皆菹類也……菹、軒,聶而不切;辟雞、宛脾,聶而切之。” 孔穎達 疏:“凡大切,若全物為菹,細切者為齏。其牲體大者菹之,其牲體小者齏之,用此,麋、鹿、魚為菹,及野豕為軒,是菹也。麕為辟雞,兔為宛脾者,是齏也。” 陸德明 釋文:“辟,必益反”。
“辟雞”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以通過以下分析進行解釋:
根據《禮記·内則》的記載,“辟雞”指一種切碎的肉醬類食品,特指用麕(獐子)制作的肉醬。與之對應的“菹”是整塊腌制的肉,而“辟雞”則是切碎後腌漬的肉醬,屬于“齏”(細碎食物)的範疇。
該詞屬于古代飲食文化的專有名詞,現代已不常用。若需深入研究,可參考《禮記》鄭玄注與孔穎達疏的原文解讀。
辟雞(bì jī)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雞受到驚吓而飛跑。這個詞由兩個部分組成:辟(bì)和雞(jī)。
辟的部首是冀,表示冀望。它的筆畫數為6。雞的部首是鳥,表示鳥類。它的筆畫數為9。
辟雞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傳說與民間故事。據說在古代,有一隻巨大的惡魔鳥妖經常禍害人們,人們為了保護自己,就研制了一種特殊的符咒和法術,能讓雞受到驚吓後飛跑,而惡魔鳥妖無法接近。因此,辟雞就成了招禦邪惡的象征。
在繁體字中,辟雞的寫法為「闢鷄」。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辟雞的構成有所不同。辟的古字形為「B」,表示消散、驅散的意思。而雞的古字形為「隹」,表示小鳥。
所以在古代漢字寫法中,辟雞的寫法為「B隹」。
例句:農村的人常常用響聲或者花炮來辟雞,防止雞進入農田。
組詞:辟邪、辟谷、辟毒。
近義詞:喚雞、驚雞。
反義詞:招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