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樂器名。由一系列音頻不同的磬組成,按一定次序懸挂在架子上,供打擊演奏。《禮記·明堂位》:“ 垂 之和鐘, 叔 之離磬, 女媧 之笙簧。” 鄭玄 注:“和、離,謂次序其聲縣也。” 孔穎達 疏:“言縣磬之時,其聲稀疏相離。”
“離磬”是古代中國的一種打擊樂器,其含義和特點可綜合權威資料歸納如下:
離磬是由多個音頻不同的磬組合而成的古樂器,按特定順序懸挂在架子上,通過擊打演奏。其名稱中的“離”指磬的排列方式,即“稀疏相離”的懸挂布局。
最早見于《禮記·明堂位》:“垂之和鐘,叔之離磬,女娲之笙簧。”東漢鄭玄注釋為“次序其聲縣(懸)”,唐代孔穎達進一步解釋為“聲稀疏相離”的排列特點。
提到“離磬”作為成語表示“遠離權力”,但此說法未見于權威典籍或主流詞典,可能為誤傳或引申義,建議以樂器本義為優先參考。
如需進一步了解磬類樂器的演奏場景或考古發現,可查閱《周禮》《儀禮》等古籍或博物館相關研究資料。
離磬是一個漢字詞語,主要由“離”和“磬”兩個字組成。它的意思是指磬離開,或者磬被離去。
拆分部首和筆畫:離(禾字旁 + 4畫)磬(石字旁 + 14畫)。
來源:離磬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禮樂文化。在古代中國,磬是一種古樂器,常用于廟堂祭祀和宴會等場合。磬以木、石、金屬等材質制成,形狀獨特,并用來演奏音樂。而“離磬”一詞則是形容磬離開原本的位置,或者離去的狀态。
繁體:離磬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離磬」。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漢字寫法中,離磬的形狀稍有不同。離的寫法類似于現代的「禸」,磬的寫法類似于現代的「貞」。
例句:
1. 儀式結束後,離磬被搬回原本的位置。
2. 離開了久遠的故土,他的心境仿佛離磬一樣。
組詞:離去、磬筆、離異、哭磬。
近義詞:離開、離去、離棄。
反義詞:歸來、歸位、歸宿。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