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殘霞的意思、殘霞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殘霞的解釋

殘馀的晚霞。 南朝 梁 何遜 《夕望江橋》詩:“夕鳥已西度,殘霞亦半銷。” 宋 沉與求 《石壁寺山房即事》詩之二:“畫橋依約垂柳外,映帶殘霞一抹紅。” 明 王貴一 《李三十六拙隱草堂》詩:“春柳移陰入,殘霞帶雨來。” 劉半農 《教我如何不想她》詩:“西天還有些兒殘霞,教我如何不想她?”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殘霞是漢語中極具畫面感的詞彙,指日落時分殘留于天際的雲霞,常帶有轉瞬即逝、凄美寂寥的意境。其釋義可從以下角度展開:

一、基礎釋義與形态特征

指太陽落山後,天空尚未完全暗沉時遺留的片狀或縷狀雲霞。形态上多呈現零散、破碎之态,色彩以紅、紫、金為主調,隨光線減弱逐漸黯淡消散。這一景象被《現代漢語詞典》定義為“日落後的餘霞”,《漢語大詞典》則強調其“殘餘的晚霞”屬性,突出時間上的尾聲感。

二、文學意象與情感象征

在古典詩詞中,“殘霞”承載着豐富的審美意蘊:

  1. 時光流逝之歎

    如王維《送方尊師歸嵩山》“夕陽蒼翠忽成岚,殘霞錯绮映層巒”,以霞光漸褪暗喻人生遲暮或歡聚難久。

  2. 孤寂蒼涼之境

    李清照《怨王孫》“斜陽冉冉水悠悠,殘霞漠漠一天秋”,借殘霞勾勒出秋日蕭索與離愁别緒。

  3. 壯美與衰頹的交織

    其絢爛餘晖象征生命最後的輝煌,而消散過程又暗示無可挽回的消逝,形成獨特張力。《唐詩鑒賞辭典》評析中多次提及此類矛盾美學。

三、美學内涵與文化關聯

“殘霞”契合中國傳統美學中“以景結情”“餘味回甘”的審美範式。其短暫存在與自然節律相呼應,成為文人感悟天道循環的載體。學者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雖未直接論及殘霞,但其“一切景語皆情語”的觀點可視為此類意象的哲學注腳。現代研究亦指出,該意象在山水畫中常以“淡赭暈染”技法表現,強化空靈悠遠之感(參見《中國古典詩歌意象研究》)。

“殘霞”既是自然現象的精準描述,更是凝結東方哲思與詩性智慧的經典意象。其詞典釋義需結合物理形态、文學延展與美學價值三層維度,方能完整呈現這一詞彙在中國語言文化中的深度與美感。

網絡擴展解釋

“殘霞”是一個漢語詞彙,常用于文學作品中描繪自然景象。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詞義 “殘霞”指殘餘的晚霞,即日落時分天空中未完全消散的雲霞。拼音為cán xiá,注音符號為ㄘㄢˊ ㄒㄧㄚˊ,字形結構為“殘”(左右結構)+“霞”(上下結構)。

二、字義分解

三、文學應用 該詞常被用于營造孤寂、留戀或唯美意境。例如:

  1. 南朝何遜《夕望江橋》:“夕鳥已西度,殘霞亦半銷” —— 以殘霞消逝暗喻時光流逝;
  2. 劉半農《教我如何不想她》:“西天還有些兒殘霞” —— 借殘霞寄托思念之情;
  3. 元代白樸《天淨沙·秋》:“孤村落日殘霞” —— 描繪秋日黃昏的蕭瑟景象。

四、相關擴展 在古詩詞中,“殘霞”常與“孤雁”“暮色”等意象組合,強化蒼茫或怅惘的氛圍。其英文可譯為“remaining sunset glow”或“lingering afterglow”。

别人正在浏覽...

白鹿紙邴車兵律豳谷鄙僿不悟場功怅然自失産後朝四暮三搭搭撒撒道調得性貂參斷頭話獨具隻眼恩恩愛愛耳軸放試翻空風藥風擁歌姬鈎邊鶴關合族混纏精到靖共舉子刻削款襟糧料使躐升龍姿鳳采輪種馬箠沒味妙賞糜爛眯語内者沛竹青油士人造容寬邵伯訟棠詩行庶建說唱文學司成娑婆世界素知挑撮提要罔辟亡藝萬壽山維結銷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