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med and obe***nt] 形容順從或和善的樣子
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1).低着頭。 唐 白居易 《琵琶行》:“低眉信手續續彈,説盡心中無限事。”《太平廣記》卷一七四引 隋 陽玠松 《談薮·薛道衡》:“金剛努目,所以降服四魔;菩薩低眉,所以慈悲六道。” 茅盾 《*********線》:“他低眉說着,長睫毛又一動,神情象一個害羞的女孩子。”
(2).謙卑順服貌。《抱樸子·刺驕》:“低眉屈膝,奉附權豪。”《太平禦覽》卷五○二引 晉 王隱 《晉書》:“人或説之使仕, 仲禦 勃然作色,謂之曰:‘我安能隨俗低眉下意乎?’” 清 朱彜尊 《贈許容》詩:“低眉強隨抱關吏,失足幾陷蛟人宮。”
(3).抑郁不伸貌;愁苦貌。 唐 韓翃 《送鄭員外》詩:“要路眼青知己在,不應窮巷久低眉。” 清 汪懋麟 《喜湯西厓至京》詩:“安能鬱鬱常低眉,苦被時賢較清濁。”
“低眉”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多個角度解析,結合不同語境和文獻來源,具體解釋如下:
字面描述
指眉目低垂、低頭的神态,常見于古典文學。例如白居易《琵琶行》中“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描繪了琵琶女低頭專注彈奏的形象。
引申義
佛教典故
常與“金剛努目”對比,如“金剛努目降四魔,菩薩低眉慈悲六道”,體現慈悲與威嚴的互補。
文學表達
多用于刻畫人物神态或心境,如茅盾筆下“低眉說着,長睫毛一動,神情像害羞的女孩”,展現細膩的情感。
“低眉”既可描述具體動作,也能表達抽象的情感或态度,需結合上下文理解其深層含義。
低眉(dī méi)是一個常用的成語,也可以獨立使用。它形容一個人因為困惑、内心不安或者不滿而眉頭緊皺,顯得低落沮喪。
低眉的拆分部首是“目”和“示”,其中“目”是指眼睛,“示”是指表示、顯現。
低眉的筆畫數是8畫,其中“止”部4畫,“大”部4畫。
《低眉》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學作品,如《世說新語》中“傅嘏字仲言,面世低眉”一句。在這個句子中,低眉形容了傅嘏這個人面對社會低頭謙虛的态度。
在繁體字中,“低眉”的寫法并無特别變化。
按照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低眉是以“頂冠”、“長齒”、“人”組合字,分别表示“頭頂的帽子”、“長長的牙齒”、“人”的形象。
以下是一些例句:
一些相關的組詞有:低頭、低下、眉頭
低沉、低落、愁眉苦臉等為低眉的近義詞。
高昂、挺揚、昂首等為低眉的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