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馂羞的意思、馂羞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馂羞的解釋

猶進食。 明 唐順之 《章孺人傳》:“居常啖兒糈果,勿與粱肉;即與,皆大人餕羞之餘,未嘗為兒烹一雛。”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馂羞(jùn xiū)是漢語中一個較為生僻的詞彙,特指古代祭祀儀式後分發的供品肉食。其釋義可從字源與文獻兩方面解析:

一、字義溯源

  1. “馂”:本義指食用剩餘的食物。《禮記·曲禮上》載“馂餘不祭”,鄭玄注:“食人之餘曰馂。”引申為祭祀後分食祭品。
  2. “羞”:通“馐”,指美味的食物。《說文解字》釋“羞”為“進獻也”,古代多指祭祀時進獻的牲肉。

二、核心釋義

馂羞指祭祀完畢後,由參與者分食的祭品(尤指肉類供品)。這一習俗源于周代禮制,體現“神享餘惠”的觀念。《漢語大詞典》明确釋義為:“祭祀後分發給有關人員的祭肉。”

三、文獻佐證

  1. 《周禮·天官·膳夫》:“凡祭祀之緻福者,受而膳之。”鄭玄注:“緻福,謂諸臣祭祀,進其餘肉,歸胙于王。”此處“餘肉”即馂羞的早期形态。
  2. 《禮記·祭統》:“夫祭有馂……馂者,祭之末也。”孔穎達疏:“馂謂祭末分馂牲體。”直接闡明馂羞為祭祀尾聲分食祭品的儀式環節。

四、文化内涵

馂羞制度承載兩層文化意義:


權威參考文獻:

  1.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商務印書館,2020年. 線上版
  2. 《周禮注疏》,[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中華書局影印阮元校刻本.
  3. 《禮記正義》,[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上海古籍出版社.
  4. 《春秋左傳注》,楊伯峻編著,中華書局.

網絡擴展解釋

“馂羞”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語,具體解釋如下:

詞義解析

  1. 基本含義
    “馂羞”指進食行為,尤其指食用剩餘的食物。該詞在古代文獻中常用來描述節儉或日常飲食的情景。

  2. 單字拆解

    • 馂(jùn):本義為吃剩下的食物,引申為食用剩餘之物。
    • 羞(xiū):古同“馐”,指美味的食物,也含“進獻食物”之意(參考、6)。
      組合後,“馂羞”可理解為“食用剩餘的食物”或“進食行為”。
  3. 典籍用例
    明代唐順之《章孺人傳》中“餕羞之餘”一句,意為“吃剩下的食物”,體現其節儉之意。

擴展說明

“馂羞”屬于古漢語詞彙,現代已極少使用。其核心意義與飲食節儉相關,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明清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擺門面被色筆鉛毖祀壁宿倉皇失措朝真傳節淡巴苽道長第一次東征方彩複查腐爛拐子馬陣光栅鲑膳郭索漢本房寒瘠呵羅單活冤業講授賤斂貴發減約接界積厚流光肌覺金刺擠塞軍任坑坎龍旟麻點滿紙空言命介裊骖骈死平均數虔切乾行喬松頃頃齊女屈宋茸密柔愞三武善辭珊瑚頂衫裙社稷臣神孫畲田詩籤猥凡仙漏崤嶔銷聲斂迹攜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