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言銷聲匿迹。 宋 孫光憲 《北夢瑣言》卷十一:“然畏 潁川 知之,遂旅遊 資中郡 ,銷聲斂跡,惟恐人知。”
“銷聲斂迹”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詳細解釋:
釋義:
指隱藏行蹤,不公開露面,避免引起注意。與“銷聲匿迹”含義相近,均表示收斂行為、隱匿蹤迹。
構成分析:
該成語多含中性或略微消極的語境,強調主動隱藏而非完全消失。需注意與“銷聲匿迹”的細微差别:“斂迹”更側重行為收斂,而“匿迹”則強調徹底隱藏蹤迹。
如需更多例句或古籍引用,可參考漢典、滬江詞典等來源。
《銷聲斂迹》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一個人或一群人消失不見蹤影,不再出現在公衆面前,不發表言論或展示自己的能力。
《銷聲斂迹》的拆分部首是「钅(金字旁)」和「止」。拆分筆畫的話,「銷」有8畫,「聲」有7畫,「斂」有12畫,「迹」有7畫。
《銷聲斂迹》的出處可以追溯到唐代韓愈的《送李待制出使渤海州》:“士無故盡銳,唯智者獨閉,何則?厭見而不欲見,面目常寂。此其道行狗戎之士也,銷聲斂迹于朝廷而不複歸。”意思是說智者通常隱藏才華,不主動展現自己。
《銷聲斂迹》的繁體寫法是「銷聲斂蹤」。
《銷聲斂迹》的古時候漢字寫法中的「銷」用的是「消」的舊字形,即「銷」字的上部分去掉。而「斂」在古時候寫作「斂」。
他為了避免糾紛,選擇了銷聲斂迹,很少參與公共事務。
- 消聲斂迹
- 銷聲匿迹
- 形銷聲斂
- 涉獵廣泛
- 不露鋒芒
- 韬光養晦
- 張揚自大
- 暴露能力
- 表達自我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