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采用刀耕火種的方法耕種的田地。 唐 杜甫 《戲作俳諧體遣悶》詩之二:“瓦蔔傳神語,畬田費火耕。” 仇兆鳌 注:“《貨殖傳》:‘ 楚 越 之地,地廣人稀,或火耕而水耨。’ 楚 俗燒榛種田,謂之火耕。” 宋 曾鞏 《再賦喜雪》:“山險龍蛇盤鳥道,野平江海變畬田。” 宋 範成大 《勞畬耕》詩序:“畬田,峽中刀耕火種之地也。春初斫山,衆木盡蹶。至當種時,伺有雨候,則前一夕火之,藉其灰以糞。明日雨作,乘熱土下種,即苗盛倍收。”
(2).用火耕種田。 唐 劉禹錫 《畬田作》詩:“何處好畬田?團團縵山腹。”
“畲田”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shē tián,特指采用刀耕火種方式耕種的田地。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畲田是古代山地農業的典型代表,兼具實用性與生态適應性,反映了先民在自然條件限制下的生存智慧。其文化内涵通過詩詞典籍得以傳承,成為研究中國傳統農耕的重要切入點。
《畲田》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畲民居住的農田”。畲民是中國少數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福建、江西、浙江、廣東、湖南等地。《畲田》指的是畲民所居住區域内的農田。
《畲田》的部首是田(甲字底部的田字),共有11個筆畫。
《畲田》一詞的出處可以追溯到《廣雅》一書,是一本中國漢字字義詞典,其中收錄了許多古代詞語及其注解。繁體寫法為「畲田」,拆分部首和筆畫與簡體相同。
在古代,對于一些漢字詞語的書寫有着不同的形式。對于《畲田》,在古時候的寫法中,「田」字的下半部分為一個封閉的方塊,上部則是「者」的古寫形式。
1. 畲田裡的莊稼已經長勢喜人。
2. 畲田是畲民的生産和生活基地。
組詞:畲田地、畲田鄉、畲田戶
近義詞:鄉田、村田
反義詞:山林、荒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