毖祀的意思、毖祀的詳細解釋
毖祀的解釋
謹慎祭祀。《書·洛诰》:“予沖子夙夜毖祀。” 孔 傳:“言政化由公而立,我童子徒早起夜寐,慎其祭祀而已。”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祝盟》:“毖祀欽明,祝史惟談。” 宋 歐陽修 《翠旌詩》:“竹宮歌毖祀,雅曲播遺聲。”
詞語分解
- 毖的解釋 毖 ì 謹慎:懲前毖後(接受過去失敗的教訓,以後小心不重犯)。 操勞:“無毖于恤”。 古同“泌”,泉水冒出流淌的樣子。 筆畫數:; 部首:比; 筆順編號:
- 祀的解釋 祀 ì 祭:祭祀。祀天。祀祖。 中國殷代指年:十有三祀。 筆畫數:; 部首:礻;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毖祀”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要點解釋:
-
基本釋義
“毖祀”讀作bì sì,意為“謹慎祭祀”,強調祭祀活動中的慎重态度和莊重儀式感。其中“毖”字本義為謹慎、小心,如《說文解字》釋“毖”為“慎也”。
-
文獻出處
- 最早見于《尚書·洛诰》:“予沖子夙夜毖祀”,指周成王告誡自己要日夜謹慎地主持祭祀。
- 南朝劉勰《文心雕龍·祝盟》中亦提到“毖祀欽明,祝史惟談”,進一步說明其與古代祝禱儀式的關聯。
-
文化内涵
該詞反映了古代對祭祀的重視,尤其是帝王或貴族在祭祀天地、祖先時需保持敬畏之心,體現禮制中的規範性和神聖性。
-
相關詞彙對比
與“禋祀”(yīn sì,側重以特定儀式祭天)、“酹祀”(lèi sì,指以酒灑地祭神)等詞不同,“毖祀”更強調祭祀者的态度而非具體儀式形式。
若需進一步了解其他祭祀類詞彙的差異,可參考《漢典》《辭海》等典籍。
網絡擴展解釋二
《毖祀》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用特定的儀式來祭祀神靈或祖先。該詞的拆分部首是毖(毛)和祀(示),其中毖的筆畫為6畫,祀的筆畫為9畫。《毖祀》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宗教和禮儀活動。在繁體字中,該詞的寫法為「毖祀」。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毖祀」可能會有不同的寫法。比如在篆書中,它可能寫作「毖祀」;在隸書中,可能寫作「⿳毛示示」。然而,現代漢字書寫中,一般按照标準的簡化字寫法,即「毖祀」。
以下是一些關于「毖祀」的例句:
1. 我們每年都會舉行盛大的毖祀儀式,以向我們的祖先表達敬意。
2. 古代君王經常親自主持毖祀儀式,以祈求國家繁榮和安甯。
與「毖祀」相關的組詞包括「祭祀」、「祭奠」等,它們都指的是通過特定的宗教儀式或活動來祭祀或紀念神靈或祖先的行為。
至于近義詞,可以考慮「祭拜」、「祀典」等詞語,它們都指的是進行宗教儀式或祭祀的行為。
然而,在現代漢語中,沒有直接對應的反義詞與「毖祀」相對。因為「毖祀」是一種特定的宗教或禮儀活動,沒有明确的反義詞與之對立。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