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東征的意思、第一次東征的詳細解釋
第一次東征的解釋
1925年1月,占據廣東東江地區的軍閥陳炯明,在英帝國主義和北洋軍閥的支持下,乘*********北上之機,以“救粵軍總司令”名義,率部進犯廣州。廣東革命政府以粵、滇、桂、湘各軍組成東征聯軍,以黃埔軍校教導團和學生軍為主力,于3月底擊潰陳炯明主力。4月20日,滇軍進駐惠州,第一次東征勝利結束。
詞語分解
- 第一的解釋 ∶排在最前的 排名第一 ∶首要的,最重要的質量第一詳細解釋.等第次序居首位或首位的。《史記·呂太後本紀》:“太傅 産 、丞相 平 等言, 武信侯 呂祿 上侯,位次第一,請立為 趙王 。” 宋 蘇
- 東征的解釋 .向東征伐。《詩·小雅·漸漸之石》:“武人東征,不皇朝矣。” 鄭玄 箋:“将率受王命東行而征伐。” 漢 揚雄 《甘泉賦》:“函甘棠之惠,挾東征之意。” 唐 李商隱 《隨師東》詩:“東征日調萬黃金,
專業解析
第一次東征(dì yī cì dōng zhēng)
漢語詞典釋義:指1925年(民國十四年)國民革命軍為讨伐廣東軍閥陳炯明,由廣州向粵東地區發動的首次軍事行動。該詞為曆史專有名詞,由序數詞“第一次”與動詞性詞組“東征”(指向東征讨)複合構成,特指國共合作背景下鞏固廣東革命根據地的關鍵戰役。
一、核心背景
1924年國共合作後,廣州成立革命政府,但軍閥陳炯明盤踞東江流域,勾結帝國主義勢力企圖颠覆政權。為統一廣東、推進北伐,革命政府以黃埔軍校學生軍為主力發起東征,目标為肅清陳炯明部。
二、軍事進程
- 時間與路線:1925年2月1日啟程,分右、左、中三路,主力右路軍經東莞、淡水直指汕頭。
- 關鍵戰役:淡水之戰(2月15日)以軍校教導團夜襲破城;棉湖之戰(3月13日)以千餘兵力擊潰陳炯明主力林虎部萬餘人。
- 結果:4月底攻克梅縣、潮汕,陳炯明殘部退入閩贛,粵東全境光複。
三、曆史意義
此役為黃埔軍校首次實戰,周恩來任政治部主任,首創軍隊政治工作制度;鞏固了革命根據地,為後續北伐奠定基礎,标志國民革命從理論轉向武裝鬥争實踐。
參考資料
- 軍事科學院《中國近代戰争史》第三冊,軍事科學出版社,1987年。
- 李新《中華民國史》第二卷,中華書局,2011年。
- 廣東革命曆史博物館《黃埔軍校史料彙編》,詳見館藏檔案(編號:GMLS-1925-001)。
網絡擴展解釋
第一次東征是1925年廣東革命政府為讨伐軍閥陳炯明發動的軍事行動,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定義
指1925年2月至3月,廣州革命政府聯合多支軍隊,以黃埔軍校學生軍為主力,對盤踞廣東東江地區的軍閥陳炯明發起的進攻戰役。此次戰役鞏固了國民革命基礎,是國共合作的重要軍事實踐。
二、背景與起因
- 政治背景:孫中山北上後,陳炯明在英帝國主義和北洋軍閥支持下,自稱“救粵軍總司令”,企圖進攻廣州。
- 軍事目标:為統一廣東、籌備北伐,廣東革命政府于1925年1月發布《東征宣言》,組建約5萬人的東征聯軍。
三、戰役關鍵節點
-
淡水之戰(1925年2月)
- 黃埔軍校教導團組成“奮勇隊”,半小時攻破東江門戶淡水城。
- 擊潰陳炯明部洪兆麟援軍,奠定戰役初期勝局。
-
棉湖戰役(1925年3月)
- 黃埔學生軍以少勝多,在惠州棉湖地區擊潰林虎部主力,被國民黨稱為“國民革命之發揚”的關鍵戰役。
-
追擊與收尾
- 聯軍分三路東進,攻占潮州、汕頭等地,至4月20日滇軍進駐惠州,戰役結束。
四、曆史意義
- 軍事上:首次驗證黃埔軍校新式軍隊戰鬥力,為後續北伐積累經驗。
- 政治上:鞏固廣東革命根據地,強化國共合作機制,周恩來等共産黨人參與指揮。
五、相關人物
- 主要指揮官:蔣介石(參謀長)、周恩來(政治部主任)、葉劍英(粵軍參謀長)。
如需進一步了解戰役細節,可參考高權威性來源如、7等。
别人正在浏覽...
冰冷草澤愁蛾籌饒丹府得不償喪等情據此鵝黃酥風母浮航龜背錦畫水镂冰滑頭滑腦昏戆豁免權加冠奸猖尖厲郊廛交戰團體節口季候風今兒個警扞覺道距踴坑壍勞動工具老陽斂袖闾闬内府滂浡嫔娥坯子洽辦千斤棄遣卻說森蔚尚書履賞詠善守書憤送差素門探梅腆養鐵悶車通線彎度微暧危構威戮五尺豎子烏犀顯問小衙内獬豸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