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毀傷身形。 唐 劉禹錫 《送僧元暠南遊》詩引:“或問師隳形之自,對曰:小失怙恃,推棘心以求上乘。”按,此指去發為僧。
“隳形”一詞的詳細解釋需從單字拆分分析:
隳(huī)
讀音為huī(非“duò”音),本義為毀壞、破壞。該字屬于古漢語用字,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常見于文言文或成語中,如成語“隳肝瀝膽”(比喻竭盡忠誠)。其字形結構由“阝”(阜的變形,表山丘)和“䜌”(表毀壞動作)組成,暗示山丘崩塌的意象。
形
指形體、形态,可引申為事物外在表現或結構,如“形骸”“形貌”。
組合意義
“隳形”字面意為毀壞形體或破壞形态,可能用于描述以下場景:
由于“隳形”屬于生僻組合,具體含義需結合上下文。例如:
建議:
若該詞出自特定文獻,請提供完整句子以便更精準解讀。您也可進一步查閱《漢語大詞典》或《辭源》等工具書核實。
《隳形》是一個由“虧”、“形”兩個字組成的詞語,形容形體衰弱、肢體消瘦的意思。
“虧”字的部首是“亅”,總筆畫數為2;
“形”字的部首是“彡”,總筆畫數為7。
《隳形》是古漢語詞彙,最早出現在《詩經·小雅·大東》:“隳形于踈,極苞易丑。”
繁體字為“隳形”。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包括《隳形》的字形也有變化。傳統的漢字寫法中,字形可能更加繁瑣,而現代漢字的簡化主要是為了書寫的方便。
他病了一年,現在的身體已經隳形了。
組詞示例:隳體(形體垮弱)、隳瘦(形體消瘦)、隳病(形體因病而瘦弱)。
近義詞示例:憔悴(形體消瘦)、憔悴不堪(形體衰弱)、憔悴不堪的面容。
反義詞示例:陽光煥發(形體健康)、健壯(形體強健)、面容紅潤。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