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前危後則的意思、前危後則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前危後則的解釋

前人的危亡,後人應引以為戒。猶言前車之覆,後車之鑒。《資治通鑒·晉孝武太元三年》:“ 秦王 堅 與羣臣飲酒,以祕書監 朱肜 為正,人以極醉為限。秘書侍郎 趙整 作《酒德之歌》曰:‘地列酒泉,天垂酒池, 杜康 妙識, 儀狄 先知。 紂 喪 殷 邦, 桀 傾 夏 國,由此言之,前危後則。’ 堅 大悅,命 整 書之以為酒戒,自是宴羣臣,禮飲而已。” 胡三省 注:“前危後則,謂前人之危,後人之法則也。”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前危後則”是一個源自古代文獻的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來源中存在細微差異,但核心思想一緻。以下是綜合多權威資料後的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該成語指前人的危亡或錯誤,後人應引以為戒,強調曆史教訓對後世的警示作用,類似于“前車之覆,後車之鑒”。部分解釋(如、4)提到“在危險發生前采取預防措施”,但這一解讀未見于更高權威來源,可能屬于現代引申義。

出處與典故

最早記載于宋代司馬光《資治通鑒·晉孝武帝太元三年》:“纣喪殷邦,桀傾夏國,由此言之,前危後則。”。其背景是前秦苻堅與群臣宴飲時,通過夏桀、商纣亡國的曆史教訓,警示後人需以史為鑒。

結構解析

使用場景

  1. 書面語中強調曆史教訓的重要性
  2. 勸誡他人避免重蹈覆轍
  3. 學術讨論中分析曆史規律

近義成語

需要說明的是,部分網絡資料(如、4)将此成語解釋為“提前預防危險”,這可能是基于字面義的誤讀。建議優先參考《資治通鑒》原始出處及權威詞典(如漢典)的解釋。

網絡擴展解釋二

前危後則

「前危後則」這個詞是指在危機之前采取預防和防範措施,能夠避免危險的發生。它是由「前」、「危」、「後」、「則」四個漢字組成,每個字都有自己的含義。

「前」字是由「刀」和「頁」兩個部首組成,它的筆畫數是9畫。意為時間上的先前,表示在事情發生之前做出某種行動。

「危」字是由「丨」和「㐫」兩個部首組成,它的筆畫數為6畫。意為危險、不穩定的情況。

「後」字是由「彳」和「丩」兩個部首組成,它的筆畫數為9畫。意為時間上的之後,表示在事後采取某種行動。

「則」字是由「刀」和「耳」兩個部首組成,它的筆畫數為8畫。意為規則、法則。

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文化思想,體現了人們在危機時期的智慧和應對策略。

「前危後則」在繁體中的寫法為「前危後則」。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則」字追本溯源,古時的寫法是「則」,形狀稍有不同,但音和義都相同。

例句:我們應該意識到保持安全意識,在前危後則的基礎上,預防事故的發生。

組詞:前因後果、前後關聯、危急關頭、危機處理、規則法則。

近義詞:預防為主、先知先覺、事先防備。

反義詞:被動應對、事後處理。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