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ay at a respectful distance from sb.] 語出《論語·雍也》,原意是敬之而不親近之意。現在常用來指對某些人所持的一種态度,即不願理睬他,又怕得罪他,所以對他客客氣氣,但是絕不接近
他們是一些特權人物,專做傷天害理,兩面三刀的勾當。對他們,他從來是‘敬鬼神而遠之’
“敬鬼神而遠之”出自《論語·雍也》,是孔子回答弟子樊遲關于“智”的提問時提出的主張。以下從含義、用法和文化背景三方面綜合解析:
一、基本含義
原始語境
孔子主張“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意為治理百姓應注重道義,對鬼神保持尊敬但不過分依賴或迷信。這體現了儒家“重人事輕鬼神”的務實态度。
現代引申
現多用于兩種情景:
二、用法與文化背景
三、近義詞辨析
與“敬而遠之”含義相近,但後者適用範圍更廣,可用于所有需疏遠的人或事,而“敬鬼神而遠之”更強調對神秘力量或特定對象的矛盾态度。
這一成語既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理性精神的體現,也在當代語言中保留了靈活的應用場景。
《敬鬼神而遠之》是一句成語,意思是尊敬并遠離鬼神,即對于靈異之物保持敬畏和避免接觸,以避免不祥的事情發生。
《敬鬼神而遠之》的拆分部首為教、角、示、言,共計7個筆畫。
《敬鬼神而遠之》源自《禮記·中庸》中的一句話:“酒也不怠,人之飲也;鬼神之飲也,酒之不祥也。”而繁體字為「敬鬼神而遠之」。
在古代,「敬鬼神而遠之」可能會有一些不同的漢字寫法,如「敬鬼神而疏遠」、「敬鬼神而躲避」等。這些寫法都表達了尊重鬼神并保持距離的意思。
1. 我們應該敬鬼神而遠之,以免招來不幸。
2. 他對于那些超自然現象總是持懷疑态度,不敢不敢靠近,一直秉持着敬鬼神而遠之的原則。
1. 敬畏:對于某種力量或物體感到敬畏和敬重。
2. 遠離:避免接觸或離開某處。
3. 不祥:指不吉利、不幸的事情或征兆。
敬而遠之、避之唯恐不及、敬而遠遁。
親近、靠近、接觸。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