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魚落網中。《文選·潘嶽<西征賦>》:“弛青鯤於網鉅,解頳鯉於黏徽。” 李善 注:“《説文》曰:‘黏,相着也。’……又曰:‘徽,大索也。’言魚黏於網,故曰黏徽也。” 呂向 注:“徽,綱也。”
“黏徽”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略有差異,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黏徽”原指魚被漁網纏住,形容魚落網中的狀态。這一解釋源自《文選·潘嶽〈西征賦〉》中的“弛青鲲於網钜,解頳鯉於黏徽”。其中:
該詞最早見于魏晉時期潘嶽的《西征賦》,李善在《文選注》中明确解釋為“魚黏於網”,呂向則補充“徽”即“綱”(漁網的主繩)。後世多沿用此說,強調魚被網困住的意象。
部分現代資料(如)提出“黏徽”可引申為形容人過分恭順、巴結,但此說法缺乏古籍文獻支持,可能是對詞義的誤讀或現代衍生用法。需注意,這一解釋尚未被權威辭書收錄。
黏徽(nián huī)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粘貼抹痕迹。它的拆分部首是黾(mǐn)和彡(shān),總計9個筆畫。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漢字,是由黾徽兩個獨立的字組合而成。
黏徽的繁體字是黏僡。
在古代,黏徽這個詞的寫法略有不同。徽字的上半部分寫作彡,下半部分是由5個一一相連的橫畫組成。這個寫法象征着迅速抹拭或貼附的動作。
1. 他用黏徽的膠紙貼在牆上,把照片固定在那裡。
2. 孩子們用彩色紙和黏徽膠紙制作了一幅美麗的手工藝品。
1. 黏糊:指濕潤的東西黏附在一起,常用來形容某些粘性強的物質。
2. 黏膩:形容物體表面濕滑粘糊。
3. 黏貼:将物體用膠水或膠帶固定在另一個物體上。
1. 粘貼:黏徽和粘貼都指将物體粘附在一起。
2. 貼附:指物體緊密地附着在另一個物體上。
松散:與黏徽相反,指物體之間沒有粘合或貼附在一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