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錄用;接納。《北史·李谔傳》:“學必典謨,交不苟合,則擯落私門,不加收齒。” 宋 曾鞏 《上歐陽學士第二書》:“名字不列於薦書,不得比數於下士,以望主上之休光,而尚獲收齒於大賢之門。”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霍女》:“既加收齒,何必復盤察?”
“收齒”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shōu chǐ,其核心含義為“錄用;接納”,屬于動詞用法。以下是詳細解釋及補充信息:
基本含義
指對人才或他人的接納、錄用,常見于古代文獻中。例如《北史·李谔傳》提到“擯落私門,不加收齒”,即不被錄用;宋代曾鞏在《上歐陽學士第二書》中亦用“收齒”表達被賢者接納的期望。
語境延伸
在社交場景中,可引申為對他人的包容或認可。如清代《聊齋志異·霍女》中“既加收齒,何必複盤察”,強調接納後的信任。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北史》等原文。
收齒是一個漢字詞語,包含兩個字:收和齒。
收的部首是手,總共有五個筆畫;齒的部首是齒,總共有七個筆畫。
收齒一詞來源于古代醫學術語,用來描述人體的生理現象。它意味着将咬合的牙齒放松開來。
在繁體字中,收齒的寫法保持不變。
在古代,收齒的寫法沒有太大變化,與現代寫法相似。
1. 我經常在睡覺時收齒,導緻我牙齒磨損。
2. 醫生說,如果你感到緊張或焦慮,盡量放松,不要收齒。
收縮、收攬、牽收、候收。
放松、松口、松開。
咬緊、咬合。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