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軍人的憑證。《續文獻通考·兵二》:“﹝ 明 洪武 ﹞二十一年,令衛所覈實,軍伍有匿己子以養子代者,不許。是年秋,令衛所造軍戶籍,又置軍籍勘合。”《續文獻通考·兵二》:“命兵部置軍籍勘合。遣人分給内外衛所軍士,謂之勘合。戶由其中開寫從軍來歷,調補衛所年月及在營丁口之數,如遇點閲,以此為驗。底籍則藏於内府。”
“軍籍勘合”是古代軍事管理中的專用術語,主要指軍隊用于核查和确認軍人身份的憑證制度。以下是其詳細解析:
該詞由“軍籍”(軍人戶籍檔案)和“勘合”(核對相符的憑證)組成,字面含義為通過核對軍籍檔案來驗證士兵身份的憑證。其核心作用在于确保軍隊管理的嚴格性,防止冒名頂替或逃役現象。
該制度反映了古代中國通過嚴格的戶籍管理維護軍隊秩序的政治智慧,也側面印證了“軍令如山”的軍事傳統。現代語境下,該詞多用于曆史研究,指代古代軍事身份核驗機制。
《軍籍勘合》是指對軍隊的編制與人員情況進行審查和核實的活動。它是對軍隊編制和兵員編制的調查研究工作,目的是弄清軍隊的實際編制、人員狀況,為編制調整和兵員配置提供依據。
《軍籍勘合》共有14個漢字,拆分部首為:
根據拆分部首可知,其中軍字的筆畫數為5,籍字的筆畫數為11,勘字的筆畫數為8,合字的筆畫數為6。
《軍籍勘合》一詞在古代就已出現。在《晉書·世說》中有“勘合之兵,尚有餘處”等記載,可見它的使用曆史至少可追溯到晉朝。
《軍籍勘合》的繁體寫法為「軍籍勘合」。
《軍籍勘合》的古時漢字寫法為:
以下是關于《軍籍勘合》的例句:
關于《軍籍勘合》,以下是一些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