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ave sufficient grounds for one's views] 所持觀點,查有依據
謂立論有根據。《荀子·非十二子》:“縱情性,安恣睢,禽獸行,不足以合文通治,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衆。” 王先謙 集解引 郝懿行 曰:“‘故’者,‘咨於故實’之‘故’,謂其持論有本也。” 章炳麟 《與劉光漢書》:“今君復能實證古文,則真豁然确斯,持之有故矣。”
“持之有故”是一個漢語成語,其核心含義是所持的見解或主張有充分的根據和理由,而非憑空臆斷。以下是詳細解釋:
“持之有故”常用于肯定他人觀點或自我論證時的嚴謹性,是漢語中體現邏輯性與實證精神的重要表達。其出處、結構及用法均指向對“依據”的重視,適用于學術、辯論等正式場景。
“持之有故”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做事有一定的原因和道理,不是無緣無故的。這個成語由“持之”和“有故”兩個詞組成。
“持之有故”的拆分部首和筆畫分别是:
持(手部):扌、寺、寸,總共13畫
之(言部):丿、一、 亅,總共3畫
有(月部):月、一、大、夕,總共6畫
故(攴部):攴、囗,總共4畫
“持之有故”一詞來源于《論語·季氏》一節中的“學者不惑,故有質也。”而“有質”這個詞也指出了做事情要有一定的原因和根據。成語逐漸演變為“持之有故”,用來形容做事情有明确的原因和理由。
在繁體中,“持之有故”保持了和簡體一樣的書寫。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成語“持之有故”也是使用相同的漢字寫法。
1. 在他批評别人之前,他總是确保自己持之有故。
2. 領導的決策總是持之有故,經過了深思熟慮。
3. 她做事情總是持之有故,不輕易改變自己的主意。
組詞:堅持、有故事、偶爾有故、義無反顧。
近義詞:有原因、有道理、有根據、有理有據。
反義詞:無理取鬧、胡亂行動、毫無道理。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