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鹘莽的意思、鹘莽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鹘莽的解釋

唐 代波斯棗的異名。《新唐書·西域傳下·拂菻》:“自 拂菻 西南度磧二千裡,有國曰 磨鄰 ,曰 老勃薩 。其人黑而性悍。地瘴癘,無草木五穀,飼馬以槁魚,人食鶻莽。鶻莽,波斯棗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鹘莽"是古代漢語中對一種果類植物的稱謂,具體指代波斯棗(又名海棗、椰棗)的果實。該詞最早見于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書中記載:"鹘莽,波斯棗也"(來源:《酉陽雜俎·木篇》)。這一名稱具有三個核心特征:

  1. 植物學屬性 屬棕榈科常綠喬木,果實呈長圓形,果肉甘甜,原産于西亞及北非地區。其生物學特征與《本草綱目》對"無漏子"的記載相吻合(來源:李時珍《本草綱目·果部》)。

  2. 詞源構成 "鹘"字取猛禽俯沖之迅疾狀,形容果實簇生形态;"莽"字則源自波斯語mazūmaz的音譯轉寫,體現了古代中外物種交流的語言痕迹(來源:《漢語外來詞詞典》)。

  3. 文化意象 在唐宋詩文中多用作西域風物的象征符號,如南宋周去非《嶺外代答》載:"番禺有果,名鹘莽,花如藕絲"(來源:《嶺外代答·異物門》),印證其作為舶來品的特殊文化地位。

網絡擴展解釋

“鹘莽”是古代文獻中記載的一種植物名稱,具體解釋如下:

詞義解釋

鹘莽(拼音:hú mǎng)是唐代對波斯棗的别稱,主要見于《新唐書·西域傳》的記載。其名稱源于古代西域地區,指代一種可食用的棗類植物。

曆史背景

根據《新唐書》記載,唐代西域國家“磨鄰”和“老勃薩”(位于今北非或阿拉伯半島一帶)的居民以鹘莽為食。當地環境惡劣,“無草木五穀”,人們依靠這種棗類作為重要食物來源,同時用幹魚喂養馬匹。

補充說明

  1. 名稱争議:部分文獻中“鹘莽”的拼音标注為“ɡǔ mǎnɡ”,但更常見的讀音為“hú mǎng”。
  2. 植物特征:波斯棗即現代所稱的椰棗,原産于西亞和北非,唐代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國,成為文獻中的特色物産。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查閱《新唐書》原文或相關曆史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備禦側門乘勞陳人饬知酬勞畜耳純風誕序大權旁落低欄多樣化風警鬼吹孤竹廟故自皇帝老子霍人假話鑒觀戒令金龜九旻駿才開剝糠粃冷布連疆遼邈靈鼍留戀不舍六市民臣命快魔天目不忍睹辇禦凝正諾諾叛散窮林瓊瑛岐山操秋豫曲衷三伏擅便賞會設醴水骨聳耳隨地隨時堂廚同合彖系枉顧文囿吾道東鄉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