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螟和蜮,危害禾苗的兩種害蟲。《呂氏春秋·任地》:“大草不生,又無螟蜮。” 高誘 注:“蜮,或作螣,食心曰螟,食葉曰蜮, 兗州 謂蜮為螣,音相近也。” 晉 陶潛 《怨詩楚調示龐主簿鄧治中》:“炎火屢焚如,螟蜮恣中田。” 唐 陸贽 《奏依京兆所請折納事》:“隻如螟蜮為殃,豌豆全損。”
“螟蜮”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míng yù,指兩種對農作物有害的昆蟲,常見于古代文獻中。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螟和蜮均為危害禾苗的害蟲,其中:
古籍記載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害蟲種類或防治方法,可參考農業相關文獻。
《螟蜮》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昆蟲”的一種,特指蛀食農作物的害蟲。
《螟蜮》的部首是蟲,總共是14畫。
《螟蜮》來源于漢字演變過程中的加筆形聲造字法,意指蛀食農作物的害蟲。
《螟蜮》的繁體字是「蠓蜮」。
在古時候,《螟蜮》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具體的寫法可能需要參考古代的字典。
1. 農民擔心田地裡的螟蜮會毀壞莊稼。
2. 這片農田曾遭受過螟蜮的襲擊。
3. 防治螟蜮是農民們需要面對的一個問題。
螟蜮危害、螟蜮防治、螟蜮種類、螟蜮生态
蛀蟲、害蟲
益蟲、有益昆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