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螟蜮的意思、螟蜮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螟蜮的解釋

螟和蜮,危害禾苗的兩種害蟲。《呂氏春秋·任地》:“大草不生,又無螟蜮。” 高誘 注:“蜮,或作螣,食心曰螟,食葉曰蜮, 兗州 謂蜮為螣,音相近也。” 晉 陶潛 《怨詩楚調示龐主簿鄧治中》:“炎火屢焚如,螟蜮恣中田。” 唐 陸贽 《奏依京兆所請折納事》:“隻如螟蜮為殃,豌豆全損。”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螟蜮是漢語中的複合型名詞,由“螟”和“蜮”兩種害蟲名稱組合而成,泛指危害農作物的害蟲。根據《漢語大詞典》,“螟”特指螟蟲,是一種蛀食水稻、玉米等作物莖幹的昆蟲幼蟲,如三化螟、二化螟等;而“蜮”在古代文獻中多指食禾苗葉的害蟲,或與“蟊”并稱“蟊蜮”,例如《詩經·小雅》中“去其螟蜮,及其蟊賊”即描述農人清除害蟲的場景。

從現代農業科學角度,《辭海》将“螟蜮”解釋為“螟類與蜱螨類害蟲的統稱”,其中“蜮”可能包含部分寄生性螨蟲,這類生物通過啃食植物組織或傳播病害導緻作物減産。在古漢語語用中,“螟蜮”也引申為暗中為害的邪惡勢力,如清代顧炎武《日知錄》以“除螟蜮,安良善”比喻肅清社會隱患。

需注意的是,“蜮”在部分方言或文獻中另有“短狐”(傳說中含沙射人的水生動物)的含義,但此義項與農害無關,故不納入“螟蜮”的釋義範疇。

網絡擴展解釋

“螟蜮”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míng yù,指兩種對農作物有害的昆蟲,常見于古代文獻中。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義解析

  1. 基本定義
    螟和蜮均為危害禾苗的害蟲,其中:

    • 螟:主要指鑽心蟲,幼蟲常蛀食稻莖或嫩芽(如三化螟、二化螟);
    • 蜮(或作“螣”):
      • 廣義指食葉類害蟲(如蝗蟲);
      • 部分文獻中,兖州地區将“蜮”稱為“螣”,二者發音相近。
  2. 古籍記載

    • 《呂氏春秋·任地》提到:“大草不生,又無螟蜮”,強調清除雜草可減少蟲害;
    • 晉代陶潛《怨詩楚調示龐主簿鄧治中》以“螟蜮恣中田”形容農田蟲害肆虐的場景。

文學與使用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害蟲種類或防治方法,可參考農業相關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暴忍八通悲觀失望褊狹俵着慚仄儴佯朝馬瞋喝大腳三單族谛語對偶多用途貨船豐衣足食分了更世匌帀合靈黃牛妪桓蒲回谿會遇琥珀饧洚洞嚼齶捶床膠皮金壇絕世佳人俊爽慨歎臘序淩迸隸寫龍柏龍爪蔥面壁磨塼閩隸莫敢鬧穰穰遷日遷神輕翮輕俊遒壯起影蹊畛三陽五會删棄沈從文屍祭受材手腳無措熟漆死死貪程堂筵五分無疾而終吳太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