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尪羸的意思、尪羸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尪羸的解釋

[emaciated] 瘦弱

魏生自睹尪羸之狀,亦覺駭然。—— 明· 馮夢龍《警世通言》

詳細解釋

亦作“尫羸”。亦作“尩羸”。瘦弱。亦指瘦弱之人。 晉 葛洪 《抱樸子·遐覽》:“他弟子皆親僕使之役,採薪耕田。唯餘尫羸,不堪他勞。” 唐 杜甫 《雨》詩:“窮荒益自卑,飄泊欲誰訴;尫羸愁應接,俄頃恐違迕。” 宋 蘇轼 《上神宗皇帝書》:“世有尩羸而壽考,亦有盛壯而暴亡。”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馬介甫》:“遺孤兒,朝夕受鞭楚。俟家人食訖,始啗以冷塊。積半歲,兒尪羸,僅存氣息。”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尪羸”是一個漢語詞彙,讀作wāng léi,主要用于形容人身體瘦弱或虛弱的狀态。以下是綜合古籍和文獻的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尪羸”指身體極度瘦弱,尤其強調因疾病、饑餓或勞累導緻的虛弱。例如:


古籍引證

  1. 晉代葛洪《抱樸子·遐覽》:“唯餘尫羸,不堪他勞”(因體弱無法勞作);
  2. 唐代杜甫《雨》詩:“尫羸愁應接,俄頃恐違迕”(以瘦弱之軀應對困苦);
  3. 宋代蘇轼《上神宗皇帝書》:“尩羸而壽考,盛壯而暴亡”(瘦弱者可能長壽,強壯者反而早逝);
  4. 清代蒲松齡《聊齋志異·馬介甫》:“兒尪羸,僅存氣息”(孩童因虐待骨瘦如柴)。

其他形式

該詞存在異體寫法,如“尫羸”“尩羸”,含義完全相同(見晉代葛洪和宋代蘇轼用例)。


文學與曆史背景

“尪羸”多用于文言文或古典文學,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但在描述曆史人物或古代場景時仍可見。例如《三國演義》以“尪羸”比喻兵力衰弱,增強修辭效果。

如果需要進一步了解近義詞(如“羸弱”)或相關典故,可參考《抱樸子》《聊齋志異》等古籍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尪羸是什麼意思?

尪羸(guài)是一個漢字詞語,常用于方言中,具有多種不同的含義。

拆分部首和筆畫

尪字由「尣」和「羊」兩個部首構成,總計五畫。

來源與繁體

尪字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中,繁體字為「尪」。它的發音和含義在不同方言中略有差異。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在古代,「尪」在一些文獻中也可見作「崴」、「巍」等寫法,但「尪」作為現代标準漢字的寫法仍然被廣泛使用。

例句

1. 别再尪羸了,我們快走吧!

2. 他尪羸地走在街上,引起了路人的關注。

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組詞:尪頭、尪羸身姿、尪羸風采。

近義詞:瘦弱、消瘦、枯瘦。

反義詞:健壯、魁梧、肥胖。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