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he area on the wrist over the radial artery where the pulse is felt for dignosis] 即寸口。《靈樞·終始》:“持其脈口,人迎,以知陰陽有餘不足,平與不平,……”
中醫切脈部位名。《靈樞經·終始》:“持其脈口、人迎,以知陰陽有餘不足,平與不平。” 馬莳 注:“右手寸部曰脈口,左手寸部曰人迎。”《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腎氣有時閒濁,在太陰脈口而希,是水氣也。” 清 俞正燮 《癸巳類稿·持素》:“氣口者,營氣之口,亦宗氣之口也,一曰寸口,一曰脈口。”
“脈口”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彙,具體解釋需結合語境,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析:
“脈口”原指脈搏跳動的部位,後引申為事物發展趨勢或動态的比喻表達。例如,可描述社會現象或自然規律的變化方向。
在中醫理論中,“脈口”是切脈診病的關鍵部位,具有以下特征:
别稱與位置
生理意義
脈口屬手太陰肺經,因肺朝百脈、主氣司呼吸,故能反映全身氣血及髒腑功能。《黃帝内經》提到:“氣口成寸,以決死生”。
臨床應用
中醫通過對比脈口(右手寸部)與人迎穴(左手寸部)的脈象,判斷陰陽平衡及疾病性質。例如《靈樞·終始》記載:“持其脈口、人迎,以知陰陽有餘不足”。
“脈口”在中醫領域的定義最為明确,是診斷學中的核心概念,其理論可追溯至《黃帝内經》等經典文獻。若需進一步了解診脈方法或曆史淵源,可參考《靈樞經》或現代中醫診斷學資料。
脈口(mài kǒu)是一個漢語詞彙,指的是人體脈搏的突出部位。在中醫中,通過觸診脈搏可以判斷人體的病情和身體狀況,脈口是中醫診斷的重要指标。
脈字由左右兩個部首組成:左邊為肉,表示與人體有關;右邊的艹是草字頭,表示與植物相關。
脈字共有12個筆畫,按照書寫順序是:橫、豎(丨)、橫折(丿)、橫斷(一)、撇(丿)、捺(丶)、提(卩)、橫折彎鈎(凵)、折(乙)、橫鈎(亅)、豎鈎(乚)和短橫(一)。
脈口這個詞最早出現在《爾雅·釋诂》一書中,原本指的是人體脈搏的搏動。後來,這個詞也用于比喻其他事物的關鍵點或突出表現。
脈口的繁體字是「脈口」。
在古代,脈字的寫法稍有不同,采用的是「⺈」作為左邊的部首。
1. 醫生輕輕按下我的脈口,仔細觀察。
2. 這個公司的成功,取決于把握市場的脈口。
脈搏(mài bó):指人體血管内血液搏動的現象。
脈絡(mài luò):指事物發展的邏輯和關系。
脈沖(mài chōng):指在時間和空間上變化明顯的突發現象。
近義詞:脈搏、脈象。
反義詞:靜脈、深脈。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