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he area on the wrist over the radial artery where the pulse is felt for dignosis] 即寸口。《靈樞·終始》:“持其脈口,人迎,以知陰陽有餘不足,平與不平,……”
中醫切脈部位名。《靈樞經·終始》:“持其脈口、人迎,以知陰陽有餘不足,平與不平。” 馬莳 注:“右手寸部曰脈口,左手寸部曰人迎。”《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腎氣有時閒濁,在太陰脈口而希,是水氣也。” 清 俞正燮 《癸巳類稿·持素》:“氣口者,營氣之口,亦宗氣之口也,一曰寸口,一曰脈口。”
脈口是漢語中具有雙重含義的專業術語,主要應用于中醫診斷和古代地理文獻領域,其具體釋義如下:
指手腕桡動脈搏動處,即寸口脈的診察位置。
指山脈或水系的出入口,強調地形關隘特征。
當代語境中,“脈口”主要用于中醫領域,标準定位為:
“脈口”既承載了中醫脈學“切脈獨取寸口”的千年智慧,亦在古籍中記錄了中國古代地理觀察的精準描述,是漢語融合醫學與地學的典型複合詞。
“脈口”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彙,具體解釋需結合語境,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析:
“脈口”原指脈搏跳動的部位,後引申為事物發展趨勢或動态的比喻表達。例如,可描述社會現象或自然規律的變化方向。
在中醫理論中,“脈口”是切脈診病的關鍵部位,具有以下特征:
别稱與位置
生理意義
脈口屬手太陰肺經,因肺朝百脈、主氣司呼吸,故能反映全身氣血及髒腑功能。《黃帝内經》提到:“氣口成寸,以決死生”。
臨床應用
中醫通過對比脈口(右手寸部)與人迎穴(左手寸部)的脈象,判斷陰陽平衡及疾病性質。例如《靈樞·終始》記載:“持其脈口、人迎,以知陰陽有餘不足”。
“脈口”在中醫領域的定義最為明确,是診斷學中的核心概念,其理論可追溯至《黃帝内經》等經典文獻。若需進一步了解診脈方法或曆史淵源,可參考《靈樞經》或現代中醫診斷學資料。
百花王背匠材辯癡兒騃子仇隙船纜當空鬥紫二次曲線酆城龍劍豐幹饒舌複卒耕寮灌溢罐子玉和布候風地動儀畫闆話口袋子椒殿攪鬧勁旅禁制金镞箭棘心刊本啃骨頭趷塔轹釜麟軒李善蘭流言鹿獨羅旛牧苑内關漚苎平理陂陁青箬跧形戎蠻三個代表三畝宅三之日識業守恒熟落順耳碩響私宰宿豪彈壓舔舕退田晚登彎膝我自誣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