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军人的凭证。《续文献通考·兵二》:“﹝ 明 洪武 ﹞二十一年,令卫所覈实,军伍有匿己子以养子代者,不许。是年秋,令卫所造军户籍,又置军籍勘合。”《续文献通考·兵二》:“命兵部置军籍勘合。遣人分给内外卫所军士,谓之勘合。户由其中开写从军来歷,调补卫所年月及在营丁口之数,如遇点閲,以此为验。底籍则藏於内府。”
“军籍勘合”是古代军事管理中的专用术语,主要指军队用于核查和确认军人身份的凭证制度。以下是其详细解析:
该词由“军籍”(军人户籍档案)和“勘合”(核对相符的凭证)组成,字面含义为通过核对军籍档案来验证士兵身份的凭证。其核心作用在于确保军队管理的严格性,防止冒名顶替或逃役现象。
该制度反映了古代中国通过严格的户籍管理维护军队秩序的政治智慧,也侧面印证了“军令如山”的军事传统。现代语境下,该词多用于历史研究,指代古代军事身份核验机制。
《军籍勘合》是指对军队的编制与人员情况进行审查和核实的活动。它是对军队编制和兵员编制的调查研究工作,目的是弄清军队的实际编制、人员状况,为编制调整和兵员配置提供依据。
《军籍勘合》共有14个汉字,拆分部首为:
根据拆分部首可知,其中军字的笔画数为5,籍字的笔画数为11,勘字的笔画数为8,合字的笔画数为6。
《军籍勘合》一词在古代就已出现。在《晋书·世说》中有“勘合之兵,尚有余处”等记载,可见它的使用历史至少可追溯到晋朝。
《军籍勘合》的繁体写法为「軍籍勘合」。
《军籍勘合》的古时汉字写法为:
以下是关于《军籍勘合》的例句:
关于《军籍勘合》,以下是一些相关的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