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否閉的意思、否閉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否閉的解釋

閉塞不通。 漢 蔡邕 《釋誨》:“天地否閉,聖哲潛形。” 唐 李群玉 《将之京國贈薛員外》詩:“亨通與否閉,物理相沉浮。” 宋 司馬光 《乞申明求谏诏書劄子》:“如此則上恩不得下究,下情不得上通,上下否閉,萬事乖失。”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否閉是古漢語詞彙,現多用于書面語或特定學術領域,其核心含義指閉塞不通、阻滞隔絕的狀态。以下從字義、用法及文化背景詳細解析:


一、字義溯源

  1. 單字釋義

    • 否(pǐ):《說文解字》釋為“塞也”,本義為阻塞、困厄,如《易經·否卦》中“天地不交而萬物不通”,象征陰陽隔絕。
    • 閉:《說文解字》稱“阖門也”,指關閉、封鎖,引申為不通暢。

      二字複合後,“否閉”強調事物因内外阻塞而喪失流動性與生機。

  2. 哲學意涵

    源于《易經》“否卦”,與“泰卦”(天地交而萬物通)相對,代表宇宙間能量停滞、上下失聯的消極狀态。如《周易·彖傳》雲:“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貞,大往小來”,喻示事物發展陷入僵局。


二、具體用法與語境

  1. 自然現象

    描述自然界閉塞之态,如《黃帝内經·素問》論氣血運行:“脈道否閉,津液不通”(血脈阻塞導緻體液停滞),常見于中醫理論闡釋病理。

  2. 社會隱喻

    • 政治層面:指言路堵塞、君臣隔閡。如王充《論衡》批評時政:“君臣否閉,忠佞不分”。
    • 個人境遇:喻人生困頓,如蘇轼《謝量移汝州表》自述“命途否閉,流落江湖”。
  3. 現代引申

    偶見于學術論述,如哲學讨論“系統否閉性”(指封閉體系缺乏與外界的交互),或社會學中“文化否閉”(文化固步自封的現象)。


三、權威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收錄“否閉”詞條,釋義為“閉塞不通”,引《周禮》《易經》等古籍用例。
  2.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強調其與“泰”的對立關系,注解為“天地不交,萬物不通”。
  3. 《周易譯注》(黃壽祺、張善文撰):深入解析否卦的哲學内涵,揭示“否閉”作為宇宙運行規律的象征意義。
  4. 《黃帝内經研究大成》(王洪圖主編):分析“否閉”在中醫理論中的病理機制,如氣滞血瘀的臨床表現。

四、使用注意

網絡擴展解釋

“否閉”是一個古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閉塞不通的狀态,常見于曆史文獻或文學作品中。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義解析

  1. 基本含義
    “否閉”指事物或環境閉塞、不通暢,既可形容物理空間的阻隔,也可比喻社會、政治層面的溝通不暢。例如:

    • 漢蔡邕《釋誨》:“天地否閉,聖哲潛形。”(指時局閉塞,賢者隱退)
    • 宋司馬光提到“上下否閉”會導緻政令不通、社會混亂。
  2. 讀音與字形

    • 拼音:傳統讀作fǒu bì,但“否”在古漢語中亦通“痞”(pǐ),故部分文獻可能讀為pǐ bì。
    • 結構:“否”表否定,“閉”為關閉,組合後強調封閉、隔絕的狀态。

出處與用法

該詞多見于古代政論或哲學文本,用于批判社會弊端。例如:

現代適用性

現代漢語中已極少使用,多作為文言詞彙出現在學術研究或文學創作中。如需類似表達,可替換為“閉塞”“阻滞”等詞。

如需進一步查閱例句或文獻,可參考、3、4中的古籍引文。

别人正在浏覽...

凹鏡爆擊襃勉柴竈車熬沖積打谷場的款釣鳌客東來紫氣冬泳斷壁殘璋豐肌浮議溝壍觀瞻故官皇遽黃冒花樣經漿家蔣士铨雞伏鹄卵鏡破钗分九寺決死隊開頭兩傷廉靖料絲镫龍卵脢胎妙實名産暖痛判書賠損烹蛇鞘室切直區品仁心仁聞入戲掃地夫殺傷力十離詩飾器逝者如斯手機水步松菊主人桃萊銅樓帷燈箧劍帏帽忞忞悟性夏鼎銜橛之變效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