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京城郊外的田地。 南朝 齊 王融 《為竟陵王與隱士劉虬書》:“至於層山絶澗,還帶畿畎,膏田沃野,亘望廡躔,信可以招往隱淪,栖集勝寄。”
關于“畿畎”的詳細解釋如下:
基本含義
“畿畎”(拼音:jī quǎn)指國都周圍的地區,尤其特指京城郊外的農田區域。其中“畿”原指帝王行宮所在的近郊範圍,“畎”本義為田間水溝,後引申為農田。兩者結合後,既涵蓋地理轄區概念,也強調農業屬性。
曆史與文獻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尚書·周書·地官》,南朝齊王融在《為竟陵王與隱士劉虬書》中曾用“層山絶澗,還帶畿畎”描述都城郊野的山水與農田交織的景觀,體現其作為京畿經濟腹地的功能。
使用場景
多用于古代文獻或曆史讨論中,例如:
近義詞與反義詞
需注意,現代漢語中該詞已不常用,主要出現在古籍研究或特定曆史語境中。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行政區劃術語,可參考《周禮》等文獻。
畿畎(jī quǎn)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漢字組成。下面将依次介紹它的拆分部首和筆畫、源自、繁體形式、古代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畿(jī)的拆分部首是田,它的總筆畫數為5。畎(quǎn)的拆分部首是田,它的總筆畫數為10。
《畿畎》一詞來自《孟子》一書中的一句話:“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其中“周公吐哺,天下歸心”表示周公為衆人提供了食物和照顧,使天下人歸心。畿代表的是畿内,畎代表的是邊野,綜合意思是指接近朝廷的地方與邊遠野地。
《畿畎》的繁體形式為「績墠」。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畿畎」的字形稍有不同。畎的上半部分與甘字相似,下半部分有兩點,表示野地。畿的上半部分則有點表示朝廷,下半部分是丷字旁。
1. 他生活在朝廷周圍的畿地上。
2. 這片畎地廣袤,非常適合農作物的種植。
組詞:畿區、畿内、畿外
近義詞:邊陲、軒轅
反義詞:都市、城市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