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崇高才德的人;有美德的人。畯,通“ 峻 ”。 唐 孫逖 《伯樂川記》:“國之宗盟,朝之畯德。”
畯德是漢語中的古典複合詞,其含義可從字源與文獻用例兩方面解析:
字義拆解
“畯”本義為古代管理農事的官職(如《詩經·豳風·七月》中“田畯至喜”),引申指賢能之人;“德”指道德、品行。組合後,“畯德”強調兼具才能與美德的品質,特指在治理或德行上表現卓越的人物。
文獻釋義
據《漢語大詞典》解釋,“畯德”指“才德兼備的賢者”,常用于贊頌品德高尚且能力出衆的典範人物。例如《尚書·周書》中“俊乂在官”一句,“俊”通“畯”,暗含對賢能官員德行的稱譽(參考來源:《漢語大詞典》)。
曆史語境
該詞多見于先秦文獻,與古代重農尚賢的社會觀念相關。如《周禮》記載“畯”為農官,後衍生為對德才兼備者的尊稱,體現農耕文明中“以德治農”的思想(參考來源:《辭源》修訂本)。
“畯德”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解析:
一、讀音與字義
二、詞義解釋
三、文化淵源
四、現代應用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說文解字》對“畯”的解析,或參考《左傳》相關篇章。
傍亮熛熏鈔校穿敗倅廨釣文鈎冬年節鍛煉恩波廢丘鳳翅奉诏分置伏匿俘囚綱轄滾邊過悮寒顫顫河隴鴻泥雪爪花牋荒悸黃祥節短經售矜誇淩上倦聽考劾扣殺林栖谷隱鹿台蠻邸蒙聾面榇滅刺盤針普度群生七辰傾詐窮郊起皰氣聽奇聞全權代表擾馴喪食三王墓三言兩語扇輿省垣束載厮幫死背特洛伊木馬謂為戊部候吳羹杇槾無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