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部候的意思、戊部候的詳細解釋
戊部候的解釋
東漢 官名。屬戊己校尉。《後漢書·西域傳序》:“復置戊己校尉,領兵五百人,居 車師 前部 高昌壁 ,又置戊部候,居 車師 後部候城,相去五百裡。”
詞語分解
- 戊的解釋 戊 ù 天幹的第五位,用作順序第五的代稱。 筆畫數:; 部首:戈;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戊部候”是中國古代,特别是東漢時期在西域地區設置的一種重要軍事和行政官職。其詳細解釋如下:
一、官職背景與設置
“戊部候”是東漢王朝為了加強對西域地區的控制與管理而設立的官職。“戊”在此處指代方位或序列,可能源于中國古代的方位劃分或軍隊編制稱謂;“部”意為區域或轄區;“候”本指偵察、守望,引申為負責邊防警戒、屯戍的軍官。該官職通常隸屬于西域都護府或後來西域長史府的管轄之下,是漢朝在西域軍事防禦和行政管理體系中的重要一環。其設置時間主要在東漢時期,尤其與班超、班勇父子經營西域的曆史密切相關。
二、主要職責與功能
- 軍事戍守: 戊部候的核心職責是統領戍邊軍隊,駐守在西域的戰略要地(如柳中城,今新疆鄯善縣魯克沁附近),負責防禦外敵入侵,維護漢朝在西域的軍事存在和邊疆安全。
- 屯田管理: 戊部候通常兼管屯田事務。組織士兵和移民在駐地開墾荒地,進行農業生産(即“軍屯”),以解決駐軍糧饷補給問題,減輕内地長途運輸的壓力,實現駐軍的自給自足或部分自給。
- 維護交通: 負責保障所轄區域内絲綢之路交通線路的暢通與安全,為往來商旅、使節提供保護,打擊盜匪,維護這條東西方交流大動脈的穩定。
- 輔助行政與外交: 作為漢朝在西域的代表之一,戊部候有時也需協助西域都護或長史處理與西域諸國的關系,傳達中央政令,收集情報,并在必要時參與調解地方糾紛或執行軍事行動。
三、曆史意義
戊部候的設置體現了東漢王朝對西域“屯戍相濟”的治理策略。它不僅是一個軍事職位,也承擔了重要的經濟(屯田)和交通保障職能,是漢朝有效經營西域、維護國家統一和絲綢之路繁榮的關鍵性基層官職。其存在對于抵禦匈奴等遊牧勢力的侵擾、鞏固漢朝在西域的影響力起到了積極作用。曆史上著名的戊部候如耿恭(曾堅守疏勒城)、關寵(駐守柳中城)等,他們的故事成為漢代戍邊将士忠誠與勇武的象征。
參考資料來源:
- 《後漢書·西域傳》:中國正史中關于西域曆史的核心文獻,記載了戊部候等官職的設置背景和部分活動。
- 餘太山《西域通史》:權威的西域曆史研究著作,詳細論述了漢代西域的行政軍事建制,包括戊部候的職能與作用。
- 《新疆曆史研究》相關論文:學術期刊中關于漢代西域屯戍制度的研究,深入分析了戊部候的具體職責和曆史地位。
網絡擴展解釋
根據多個來源的綜合信息,“戊部候”是東漢時期設置的官職名稱,具體含義和背景如下:
1.基本釋義
- 定義:東漢官名,隸屬于“戊己校尉”管轄,主要職責可能與西域地區的軍事或邊防管理相關。
- 設置背景:東漢朝廷為加強對西域的控制,複置戊己校尉後,又設此職位。《後漢書·西域傳序》記載其駐地位于“車師後部候城”(今新疆境内)。
2.職能與轄區
- 地理分布:與戊己校尉駐地“車師前部高昌壁”相距五百裡,形成軍事聯防。
- 職責推測:可能負責駐防、情報傳遞或協調西域各部族事務,具體職能因史料簡略尚存争議。
3.曆史考證
- 文獻依據:目前僅《後漢書》明确提及該官職,其他史書未見詳細記載,因此學界對其具體運作了解有限。
- 名稱來源:可能與“戊部”代指方位(如五行中的中央戍衛)或屯戍編制有關,但尚無定論。
4.相關官職
- 戊己校尉:東漢管理西域的核心官職,分“戊校尉”與“己校尉”,戊部候或為其下屬分支。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查閱《後漢書》原文或漢代職官研究專著。
别人正在浏覽...
暴尩報憂被澤蒙庥标準煤耗率鉢那不經之說叉口剗期澄一池潭愁眉蹙額處家蠢俗大輔代杖當晩當運笃誨獨坐攻殲功衰管絲害漸行菴漢口阛肆狐假鸱張汲汲忙忙舊酒徒具慶下啃青來複日累瓦結繩陵兵犂塗履齒偻偻苗頭内庭軿接仁風镕範三盆山堂香水少安毋躁侍飲守缺抱殘塾徒宿篆天理難容頽靡隈倚五獻五言絕缃缣先戒小底效貞夏霜瀉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