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考訊劾罪。《剪燈新話·牡丹燈記》:“聞有 鐵冠道人 者,居 四明山 頂,考劾鬼神,法術靈驗,汝輩宜往求之。”《續資治通鑒·宋神宗熙甯十年》:“會護衛 蕭和克 謀殺 伊遜 事覺。 伊遜 械繫之,考劾不服,流於邊。”
“考劾”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審查、定罪的過程,具體含義和用法如下:
考劾(kǎo hé) 由“考”和“劾”兩部分組成:
制度背景
中國古代官員監察制度的一部分,指對官員的不法行為進行嚴厲審查和追責,例如《續資治通鑒》中記載的“考劾不服,流於邊”,即通過審訊判定罪名後實施流放。
擴展用法
在文學作品中,該詞也可用于超自然場景。如《剪燈新話》提到“考劾鬼神”,指用法術審問鬼神的行為。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剪燈新話》《續資治通鑒》等文獻來源。
考劾(kǎo hè)是一個漢字詞語,由“考”和“劾”兩個字組成。
拆分部首和筆畫:
考:由“老”字在上,表示老人,下面是“丂”字,表示躺着。由于老人躺着思考問題的形象,因此“考”字表示思考。
劾:由“力”字在左邊,表示力量,右邊是“卧”字,表現出一個人躺着的形象。因此,“劾”字表示強烈地責難。
來源:考劾一詞最早出自《史記·太史公自序》。在古代,考劾是指以德行思想作為判斷标準來檢查和指責官員的言行舉止。
繁體:考劾的繁體寫法是「考責」。
古時候漢字寫法:考劾在古代書寫中的字形稍有變化,如下:
考:老人的右上和右下兩部分有點像對撇,上面一點表示頭,下面的一點表示胡子。
劾:在古代,劾字的下端有一個橫畫,表示一個人躺在床上。
例句:
1. 他因貪污受到了考劾。
2. 你可以向法庭提出考劾他的指控。
組詞:考勤、考察、劾駁。
近義詞:檢舉、申訴、控告。
反義詞:表彰、獎勵、褒揚。
【别人正在浏覽】